比亞迪“流血”回A股的雙重邏輯
下一步,崛起于市場的比亞迪將要轉向成從政府手中找錢。作為一家非國有企業,A股上市公司的身份遠比外資企業更令人放心。
責任編輯: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三年上百億元的“圈地造廠”,既制造了比亞迪的造車奇跡,也支撐著源源不斷的銀行融資。但現金流的蹦極,敲響了資金鏈的警鐘。
下一步,崛起于市場的比亞迪將要轉向成從政府手中找錢。作為一家非國有企業,A股上市公司的身份遠比外資企業更令人放心。
2011年6月30日,比亞迪在A股上市交易。
不過,這次歷時三年、努力三次方有結果的回歸,被外界評價為“流血上市”——6天上市詢價后,比亞迪將上市發行價格大幅下調至每股18元,從而使公司預期募集的資金降為14.22億元,比原先少了7.7億。
據上市保薦商瑞銀證券內部人士透露,路演結束時瑞銀證券提出的定價建議是22元。但董事長王傳福表示,“要讓價,而且不是讓1元、2元”。
王的這一表態被外界普遍解讀為比亞迪缺錢,在業務增長乏力和巨大的融資壓力下,比亞迪再也等不起了。此前,比亞迪曾于2008年、2009年兩度動念回歸A股,但分別因為金融危機、西安項目違規用地被國土部公告而作罷。
比亞迪到底有多缺錢?
深圳比亞迪坪山工廠里,剛畢業不久的年輕員工。他們工作的研發中心,叫做“六角大樓”。 (CFP/圖)
上市報告公布的財務數據揭開了這個秘密:2008-2010年間,從反映企業經營實況的現金流量來看,這三年的數據分別為18億、120億、31億,其間的波幅可謂“驚心動魄”。
不過,從另外兩個指標來看,卻是另一番景象: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看起來依然正常增長,資產負債率卻更為奇怪——當投資和借貸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增長之際,比亞迪的資產負債率卻從2008年的80%降至2010年的60%,似乎公司“越借越有錢”了。
這里面藏著什么秘密?與比亞迪上市有怎樣的關系?又如何牽涉到這家明星公司的未來戰略?
比亞迪牌“過山車”
500臺車是什么概念?比迄今為止比亞迪賣出去的所有新能源車還多。
讓比亞迪業績坐上過山車的,正是其利潤支柱——傳統汽車。
這個夏天,常年泡在實驗室里的王傳福開始每天出現在深圳市民的身邊:
隨著大運會的臨近,一批公益廣告悄悄進入深圳有線電視的各類娛樂節目之中。其中的一個廣告里,一位戴著眼鏡的中年男人與其他乘客一起在站臺上等車、上大巴——屏幕上提示說,“創造財富,節約資源,都是在為社會做貢獻”。
等車的男子,就是2009年胡潤中國百富榜“中國首富”王傳福。而他跨上的那輛大巴,則是比亞迪將為大運會提供的200臺電動大巴之一。
比亞迪是大運會的官方指定用車供應商,除了大巴,還將提供300臺電動出租車。
這500臺車是什么概念?比迄今為止比亞迪賣出去的所有新能源車還多。
比亞迪早在2008年底便推出了電動汽車,但其2011年6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