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議定書》之死——二十年艱苦談判 末路命運今難阻

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文件,《京都議定書》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悲劇命運。發達國家政治意愿不足、各國互信缺乏等氣候談判根深蒂固的矛盾,正是埋葬《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推手。

責任編輯:曹海東 助理編輯 袁端端 實習生 史秋娟

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文件,《京都議定書》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悲劇命運。發達國家政治意愿不足、各國互信缺乏等氣候談判根深蒂固的矛盾,正是埋葬《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推手。

隨著日期臨近,很多發達國家急于甩掉“緊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作為唯一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文件,《京都議定書》大勢已去。 (CFP/圖)

波恩:甩掉“緊箍咒”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法律文件——《京都議定書》——正掙扎在死亡邊緣。

2011年6月底,德國波恩氣候變化談判會議剛剛結束。來自談判桌上的種種跡象表明,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結束后,第二承諾期的續簽工作將無法按期完成,可能會推遲至2014年或2015年。

《京都議定書》第二與第一承諾期實現無縫對接已無可能,這已成不可否認的現實。若無第二承諾期,《京都議定書》就如“失去靈魂的空殼”。

于1997年通過,并于2005年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首次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規定了締約方國家(主要為發達國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承諾期內應在1990年水平基礎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5.2%,此為議定書的第一承諾期,并即將于2012年12月截止。

隨著承諾期臨近,很多國家急于甩掉這個惱人的“緊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波恩會議上,日本代表團一改以往閃爍其辭的回答,強硬重申日本政府拒絕《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立場。俄羅斯、加拿大等國隨后表達了類似立場。就在一年前的坎昆會議上,日本代表團高級官員也曾發出類似信號,但在國際輿論壓力下,隨后的外交語言中又加以修正。

“氣氛不對了,不論高級官員,還是低級官員,來自這些國家的代表團都明確表示不承認《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從波恩會場歸來的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能源與氣候變化高級顧問楊富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日本、俄羅斯、加拿大等在內的發達國家之所以“厭惡”《京都議定書》,源于《京都議定書》為這些國家規定的減排指標。這些指標如同一個個“緊箍”套在發達國家頭上。

“堅決反對”梯隊之后,是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歐盟在內的“猶豫”梯隊。曾一直堅決推動《京都議定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