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我去“朝圣”

游客們紛紛留言,有的宣誓要“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勝利”,有的模仿起毛澤東的筆跡在紙上題下碩大的“為人民服務”,也有人抱怨60元的“票價太貴”。

責任編輯:王剛 實習生 姚永泳

日益火爆的旅游場面預示著國家重要節日的臨近。建黨90周年慶典在即,一批批的游客組成的隊伍擁入井岡山,革命“搖籃”迎來了旅游人數的史上最高峰。

清晨,一輛大巴在高速公路上疾馳。伴隨著《紅星照我去戰斗》的音樂,一位女士站在車上講話:“我下令進攻的時候你們再發動進攻,時間到了準時撤退!明白了嗎?”所有人齊聲回答:“明白!”

如果不知道這是旅游,旁人很可能會陷入時空錯亂的恍惚之中——這是一個從南昌奔赴井岡山的旅游團,在女導游的話里,“進攻”是個比喻,意思是參觀,“撤退”表示集合去下一個景點。

三十多人的團隊來自全國各地,其中有像24歲的湖南小伙徐超和他的八個同事結伴出行的,也有像60歲的方信中這樣的自費散客。6月下旬,正是前往革命圣地井岡山旅游的合適季節。

廣西興安重現長征。6月11日晚,廣西興安縣近千名黨員手持火把“重走長征路、翻越老山界”。 (CFP/圖)

日益火爆的旅游場面預示著這個國家重要節日的臨近。

八十多年前,這個羅霄山脈中段的偏僻去處給了中國共產黨喘息壯大的絕佳地點。如今,受益于執政六十余年來的反哺,井岡山開始向外界貢獻更多的紅色資源。

從2000年開始,中央和地方政府陸續撥款興建了泰井高速公路、吉安飛機場和一條連接北京和井岡山的直達鐵路。建黨90周年慶典在即,一批批的游客組成的隊伍擁入山區,革命“搖籃”迎來了旅游人數的史上最高峰。

車輛駛入大山,一個做成飄揚紅旗狀的巨大雕塑映入乘客的眼簾,這是井岡山景區的入口,各種外地牌照的車輛已經排起長龍。

車上的音樂換成了《祝毛主席萬壽無疆》,導游引用作家魏巍的一句詩“不朝圣來不拜仙,我來朝拜井岡山”,號召大家懷著神圣的心情旅游,“一定要學習紅軍的精神,有組織有紀律,拿下一個個景點和山頭!”

聽起來這不像是一次旅游,更像一次真實刺激的軍事行動。

“請”一尊毛主席

柜臺后面,工作人員趁機熱情地向游客們推薦領袖的銅像,價格在300元到1680元不等,最終方信中在工作人員的說服下,買了一尊380元的主席銅像,編號是吉利的8869。

當眾人聚攏過來圍觀時,工作人員一一糾正了他們的說法:“不能說‘買’,而要說‘請’”。

徐超和他的同事來自湖南一家國營電廠,他們占了這個團三分一的人數。按照領導的指示,他們這些剛畢業的大學生要在井岡山體驗革命的激情,回去后每人要交一篇學習心得。徐超的職責是拿DV拍下大家接受教育的場景。

等待上山的人數遠遠超出了徐超的想像,成批成團的政府、企事業單位的旅行團都在往山上趕。就在徐超他們前往井岡山的前一天,一批超過1200人的香港工聯會代表,乘坐鐵道部特意安排的20節專列,浩浩蕩蕩地由香港抵達井岡山。

如今井岡山的火爆程度即使與國內最熱門的景點比也一點不遜色,像徐超他們這樣經費不足的小團隊,只好接受旅行社安排散客拼團。茨坪的賓館價格比去年猛漲了一倍,比廬山還高出200元。即使如此,井岡山飯店在內的800元以上的高端客房都已經被各地政府機關預訂一空。井岡山歷史博物館門口擠滿了揮舞紅旗和拍照留念的人群,旅游大巴必須即停即走,各大土特產超市時常出現斷貨。

車輛到達井岡山茨坪,參觀的第一站是井岡山斗爭全景畫館旁邊的商店。在一尊高大挺拔的毛澤東銅像前,人頭攢動。

導游給團里的每個人發了一個畫著槍桿的紅色貼紙,叮囑團員把它貼在胸口的位置。這個團隊擁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紅四軍”。這是朱德和毛澤東的隊伍會師后部隊的番號,正是靠這支隊伍,共產黨在井岡山的斗爭二十多年后奪取了政權。

游客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站成三列,脫下帽子,摘下墨鏡。伴隨著一陣深沉而悲傷的音樂,一位穿白襯衫的工作人員聲音鄭重里夾雜著深情地顫抖:“為表示對偉大的開國領袖毛主席的尊重和緬懷,讓我們深深地對他老人家三鞠躬……”

“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著毛主席”,這句話出自另一個紅色圣地瑞金,傳說中毛澤東在那里挖了一口井,讓老百姓喝上了干凈的井水,如今被借用到這里,用金字寫在毛主席銅像后面的紅墻上,閃閃發光。

方信中摘下遮陽帽,露出锃亮的頭皮,表情莊嚴而肅穆。對他來說,這是久違的儀式。他說上一次集體給毛主席鞠躬大概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60歲的方信中是這個團里年紀最大的游客,他自費從浙江嘉興乘火車來旅游。他的老家是共產黨一大召開的地方,就在這個月月初,單位還組織他們這群退休員工到南湖邊上參加紅歌合唱比賽。

三鞠躬完畢,團員們被帶到柜臺前,對著一臺20寸的電視機觀看一部宣傳影片,影片講述的是1993年12月20日韶山毛主席銅像揭幕時日月同輝的靈異景觀,場面引來了游客們的嘖嘖稱奇。

柜臺后面,工作人員趁機熱情地向游客們推薦領袖的銅像,價格在300元到1680元不等,最終方信中在工作人員的說服下,買了一尊380元的主席銅像,編號是吉利的8869。

當徐超等人聚攏過來圍觀時,工作人員一一糾正了他們的說法:“不能說‘買’,而要說‘請’。”

2011年6月18日,江西井岡山,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的游客。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井岡山再度迎來新一輪紅色旅游的熱潮。 (CFP/圖)

紅軍Cosplay

游客們紛紛留言,有的宣誓要“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勝利”,有的模仿起毛澤東的筆跡在紙上題下碩大的“為人民服務”,也有人抱怨60元的“票價太貴”。

徐超的曾祖父是一名紅軍戰士,病死于“文革”中,家人也在后來的歲月里遷回長沙。

時隔八十多年之后,徐超生活在互聯網上,他知道高鐵、日本地震、也門和芙蓉姐姐,卻只在電視中見過那個穿草鞋走過兩萬五千里的曾祖父的形象。相比紅歌,他更喜歡一路上耳機里的Lady Gaga。如今井岡山的一切既讓他感到陌生,又充滿新奇。

在給毛澤東鞠完躬后,“紅四軍”迅速撤離,在導游紅旗的帶領下開始“進攻”井岡山斗爭全景畫館。這是一個反映井岡山斗爭的大裝置,據稱制作過程中拍攝了3萬多張照片,用掉5噸多油墨,由眾多藝術家歷時18個月完成。

表演過程燈光閃爍,炮聲轟隆,殺聲震天,令人亢奮。在門口的本子上,游客們紛紛留言,有的宣誓要“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勝利”,有的模仿起毛澤東的筆跡在紙上題下碩大的“為人民服務”,也有人抱怨60元的“票價太貴”。“紅四軍”的下一站是筆架山。在導游的勸說下,所有人都登上了150元的索道。

除了徐超和他的同事,車上另外三分之二的人是來自浙江、福建、東北甚至新疆的散客。相比之下,散客們主動上山接受教育的熱情更值得稱道。

李毅是來自東北的一名法官,他帶著一家三口一起前來旅游。在二十分鐘的纜車上,他努力對著門票上的效果圖,尋找紅綠輝映的場景,盡管只看到無窮無盡的竹子和一重又一重的矮山包,但有機會親臨革命歷史現場還是讓他倍感親切。

井岡山幾乎在每一個中國人腦子里留下了影子,小學課文《八角樓的燈光》、《朱德的扁擔》曾經是幾代人必背的內容,而最近一部名為《井岡山》的革命電視劇也被適時地推上中央電視臺的黃金時段。“看過這些竹子和山,才真正會明白當時主席躲在這里是多么地高明!”李毅贊嘆道。

在筆架山上,團員們紛紛一手叉腰,一手夾煙,20度仰角遠眺群山拍照,或者兩兩四手緊握,演繹一番朱毛相會。

當地的村民擺設的租衣處熱鬧非常,租借紅軍上衣收費15元,選搭斗笠、駁殼槍等道具收費30元。如果請村民代為拍照,一張6寸的彩照收10元,12寸的收60元。遇到大霧或者雨天,遠處的山峰隱沒,技法熟練的村民依然可以運用圖片軟件,將游客PS進紅霞萬里、悠云朵朵的勝景之中。

衣服道具很快被搶租一空,一群游客瞬間裝扮成紅軍,化纖上衣和開線的紅領章讓雨后的游客笑得格外燦爛,“紅四軍”第一次看起來名副其實。

走在山道上,同事們對著徐超的DV機開始互稱“同志”。臨近建黨90周年,類似這樣的紅軍Cosplay(模仿)山上山下隨處可見。

2010年9月,井岡山干部學院的112名司局級學員們就身穿紅軍服裝,頭戴紅軍帽,重走了朱德挑糧小道。6月11日夜里,在遙遠的廣西,千名黨員扮演紅軍,手持火把翻越老山界,沿途瑤民扮演群眾,站在路邊提籃子送雞蛋紅薯,與“紅軍”齊唱紅歌《歌唱祖國》,聲音響徹山谷。6月26日,甘肅舉行全國紅色運動會,開幕式上運動員均著紅軍裝入場,比賽項目包括有“巧兒擔架隊”、“火線雞毛信”、“英雄炸碉堡”……

紅色演出熱火朝天,以至于紅色制服脫銷的新聞頻見報端。

“在井岡山上隨手就能攔著一個處級干部”

90年代中期開始,梳著大背頭穿著白襯衫的領導干部越來越密集地出現在井岡山上,他們的到來讓這里逐漸游人如織。大街上的房子從矮房空地變成現在的星級賓館林立,從特產超市都沒有,到不僅有KTV,還有裝修精致的休閑會所。

幾十年來,毛澤東的時代并未走遠。像切·格瓦拉的頭像在城市文藝青年里流傳一樣,毛澤東的大背頭、寬前額、下巴上若隱若現的大痣,依然是紅色標識里最重要的圖像。

第二天,當旅行團到達了兩日游的重要景點大井朱毛舊居,擁擠的人流就說明了一切。在舊居門前有一塊黑色的讀書石,傳說中毛澤東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常坐于此石看書讀報、批閱文件,這里成為游人集中拍照的地點。

和筆架山上一樣,紅軍服裝一早就成為人們搶租的重點,供游客選擇的道具除了斗笠、駁殼槍,還多出一本書供游人擺拍。

李毅再一次大方地給兒子出了錢。兒子把紅星帽戴在頭上,斗笠放在腿上,翹腿坐在讀書石上,低頭看書時才發現那是一本研究熱能的物理書,李毅告訴他,是什么書并不重要。

方信中不舍得再花大價錢租衣服,只能站到一旁選景,把那些穿著紅軍裝的人照進他的相機里,以示自己也到過此處。他隨手攔了一個路人,請求對方幫忙拍照,對方一愣,另一個人隨即一個箭步上來勸阻:“這位是我們局長。”

導游笑著上來打圓場,她告訴方信中下次認清楚人:“在井岡山上隨手就能攔著一個處級干部。”

司機羅建國早早地在停車場等候團員集合。聽說方信中和局長的偶遇,他覺得并不為奇。在他的印象里,90年代中期開始,梳著大背頭穿著白襯衫的領導干部越來越密集地出現在井岡山上,他們的到來讓這里逐漸游人如織。

他投身旅游業已經將近十年,一年年地看著井岡山的發展。大街上的房子從矮房空地變成現在的星級賓館林立,從特產超市都沒有,到不僅有KTV,還有裝修精致的休閑會所。

“井岡山干部學院的設立是一次真正的大發展,從那以后領導干部上山的越來越多,前年胡錦濤到井岡山過年,又是一次再發展的機遇。”

相比這種散客團,他更愿意接待政府機關和大型國企組成的“首長團”。那樣的團隊主要目的是來開會和培訓,日程安排十分寬松。“一般第一天睡到早上10點,集體去一下黃洋界,下午4點前就回到酒店休息。第二天再去一趟博物館接受一次革命歷史教育。第三天就從吉安坐飛機或火車走了。”

但這種旅游方式也比較昂貴,僅餐費標準一項,通常就達到每人每餐80-120元,均由單位埋單。中南林學院顧曉艷等人在2001年進行過一項井岡山旅游客源研究,在2000余名的受訪者中,有72.5%的人旅游費用源于單位支出。

唱響紅歌

“走挑糧小道,能體驗創業的艱辛,而學習唱紅歌,可以體驗當年紅軍戰士的激情。”

最近幾年,企業到井岡山培訓的也越來越多,由此催生了一大批紅色培訓機構。在共產黨指揮下的紅軍和后來的解放軍,至今仍被眾多企業家視為中國本土最成功的組織案例。

當羅建國開著車,帶著“紅四軍”四處游覽時,馬越正帶著一個由溫州企業家“富二代”組成的隊伍高唱“紅米飯那個南瓜湯,挖野菜那個也當糧”。

28歲的馬越是井岡山紅色大本營培訓中心的主任,2007年,他和他的伙伴做了一項重要決定,把他們的培訓中心從“城市”南昌挪到了“農村”井岡山。

2005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其中提出到2010年,紅色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000億元,直接就業人數達到200萬人,間接就業人數達到1000萬人。

今年火爆的培訓行情證明了馬越他們當初對形勢的準確把握,“現在我們幾乎每個月的日程都是排滿的,報名需要提前預約。” 井岡山紅色足跡拓展培訓公司的劉先生介紹,目前企業培訓價格是每人每天200元,食宿費用另計。政府部門的培訓周期更長,價格更貴。

紅色培訓如今已經成為井岡山上利潤豐厚的大買賣。越來越多機構投身紅色,它們紛紛請出井岡山干部學院的老師和山上的革命后代前來講課。培訓內容各式各樣,視客戶需求而定。課程的這一端講授的是革命、服從和犧牲,在另一端輸出的關鍵詞則是:領導力、 財富和地位。

解釋火爆的行情,馬越悠然一笑,“人總是需要一點精神的。”

在課程設置上也可以看到,馬越嘗試著對紅色資源努力汲取。二到十日不等的方案設計中,內容包括了學唱紅歌、集體朗誦毛主席詩詞、學習三灣隊伍改編與企業精神,向偉大領袖學習智慧精髓……“走挑糧小道,能體驗創業的艱辛,而學習唱紅歌,可以體驗當年紅軍戰士的激情。”馬越說。

顯然紅色激情正在感染越來越多的人。

全國各地負責部署90周年獻禮的官員們正在加班加點,《江淮晨報》報道“合肥用4千米綢緞包裹樹木打造紅色主題街”,《京華時報》的消息是“北京月底將在全市公交站點懸掛黨旗或七一宣傳語”。

在經過兩天的“進攻”和“撤退”之后,“紅四軍”終于踏上了歸途,臨下山前,他們到北山革命烈士陵園獻上了花圈。

在大巴上,方信中拿出毛主席銅像反復摩挲,后悔沒挑另一個8886的編號。徐超翻看了兩天來拍的DV,覺得稍做剪輯就可以做成革命影片了,“領導對這個一定會滿意。”

大巴車上紅歌依然一路嘹亮——“紅米飯那個南瓜湯,挖野菜那個也當糧……”一車人揣著疲憊陷入了睡眠。

(文中羅建國為化名)

網絡編輯:鄺立韻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