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軍醫“莊一刀”
手術不是刀械與器官的單純對話,針線縫合的也不僅僅是傷口。醫生在這里將被賦予更多的意義,在多民族的邊疆地區,這還是一種民族間感情和團結的融合劑。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夏倩
縫合的不僅是傷口
無影燈打開了。78歲維族老人熱依娜熟睡般地躺在手術臺上,麻藥暫時解除了她的痛苦。一根穿刺器進入亮區,快速在病人腹壁打開2個0.5厘米的小孔,沒有絲毫血液。接著,冷光源監視器準確導入腹腔。
手術室里安靜極了,所有人都屏息看著一位“魔術師”的表演。他是莊仕華,自稱“普通軍醫”的56歲少將。剝離膽囊是手術的關鍵,“肝膽相照”,膽囊壁比紙還薄,稍有不慎就會傷及肝臟,引發大出血。
莊仕華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他操作分離鉗和解剖鉗的動作嫻熟如一位技藝高超的微雕大師。僅僅7分鐘后,熱依娜的膽囊從肝臟上完整剝離,創造了莊仕華101208例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無一失敗的醫學奇跡。
統計數字對于莊仕華并沒有太大的意義,每天他至少要完成近30例這樣的手術。“作為醫生,必須要有一顆善待蒼生的心。”他在筆記中寫道。
由于飲食習慣、自然環境和生產方式等原因,新疆是肝膽病的高發區。
這位“拼命三郎”診治過的病人幾乎覆蓋了新疆境內47個民族,年紀最大的102歲,最小的只有1歲零9個月。除了膽囊切除手術,莊仕華還掌握了在腹腔鏡下進行膽總管探查、胃修補、子宮肌瘤切除術等21種手術。
掌握這些技術的背后動力,來源于36年前一次無法醫治病患帶來的焦灼、愧疚。
1975年,新入伍的莊仕華被分配到新疆瑪納斯縣新湖農場當上衛生員。一天夜晚,幾名哈薩克牧民冒著風雪抬來一個已縮成一團的病人。醫生剛好外出,莊仕華尷尬地說:“我只是衛生員,這個病我治不了。”牧民們搖著頭,帶著病人和絕望消失在風雪中。
他決心成為一名醫生。1977年恢復高考,莊仕華考取了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畢業后放棄留校返回新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