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教育部,你就“招”了吧
與其捂住狀元榜不公布,挑戰人們的好奇心,不如讓狀元們對素質教育來一個現身說法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孫璐
與其捂住狀元榜不公布,挑戰人們的好奇心,不如讓狀元們對素質教育來一個現身說法
最近,教育部發言人續梅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門不要對高考考生成績進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狀元’”??墒窃谛吕司W上,緊隨《教育部稱不應公布高考“狀元”》新聞的是不斷更新的各地高考“狀元”快報。新浪網甚至不顧教育部“不要炒作高考狀元”的忠告,在同一網頁上發表“狀元搜集令”,不僅獎勵“經過核實第一個提供準確狀元信息的網友”,“同時誠邀各省狀元做客新浪講述自己的高考故事”。不惟新浪網,這樣一種南轅北轍卻和諧相處的新聞版面在各種各樣的網絡媒體上隨處可見,構成比原創還荒誕十分的黑色幽默。我不禁“笑從中來”!
教育部要求不要公布高考“狀元”的一個理由就是:“推進素質教育需要全社會的努力,要共同為孩子們的全面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另外一個擔心的就是:現在的高考“狀元”其實形成了一條利益鏈,從而成為學校、教輔機構、企業家爭相追捧的“香餑餑”。
但是教育部的善意呼吁收效并不大,打開百度,輸入“高考狀元”,找到的結果數以千萬計。媒體關注,反映出公眾的好奇心。問題是:這樣的好奇心,有過錯嗎?
誠如教育部前發言人王旭明曾強調的,高考“狀元”只反映一次的考試成績,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所有成就,更不代表他的未來發展。但是打聽一下高考“狀元”是誰,就是肯定他所有的成就和未來的發展嗎?人們就不可以像好奇街道老年門球隊比賽和關注女兒合唱隊比賽那樣了解他們的分數和排名嗎?就像李娜在法網拿了冠軍固然跟舉國體制無關,在溫網拿不到獎金球迷也沒有損失,但是人們就不能好奇她的比賽成績嗎?甚至,如果有機構,以“素質體育”為名,以一次比賽“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所有成就,更不代表他的未來發展”為由,拒絕公布李娜的排名,人們的反應是“好笑”、“好氣”還是“好吧”呢?
教育部門捂住高考排名榜不公開,結果是造成更多的混亂。就像2009年,江蘇省教育主管部門下令禁止公布高考排名,但卻引出了一堆“疑似狀元”。2010年,北大、清華公布各自錄取的“狀元”,兩者相加,居然超過了全國“狀元”數的總和,讓人搞不清楚全國到底有多少“狀元”。
至于擔心利益鏈的形成,更不是教育部門的管轄范圍。“狀元”承擔民事行為責任,企業無論是做廣告還是做公益,自有市場經濟或慈善的法律予以約束,它們各有相關部門管轄,如果沒有違法,那么讓學子多一些獎學金,讓企業盈利了并多納一些稅,有什么不好呢?
其實,高考真正的利益鏈,鏈接的卻是千家萬戶。如果教育部無法取消高考,無法改變目前高校幾乎以高考成績為唯一錄取標準,人們對高考的關注,人們對高考“狀元”的好奇,就不會消失。當前,教育部門最應該著力的工作就是把教育質量和教育公平做好。高考成績的排名是否公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部門不要根據排名來對學校區分彼此。如果教育部門一方面以不公開高考“狀元”來逃避社會輿論,另一方面又暗地里根據高考排名對學?;颡劵蛄P或偏或重,這才是真正扭曲“狀元”價值導向而最令人擔心的要害所在。
教育部門要做的不是消滅關注,而是引導關注。問題的關鍵不是“狀元”能不能宣傳,而是如何宣傳,如果一位“狀元”在所謂的“宣傳”中,告訴大家他是一位環保愛好者,或者他準備義務獻血來紀念自己的成年并希望年年參加獻血,或者他是一個感動天地的孝順孩子,或者,他什么都不是,他就是一位愛唱歌愛旅游愛看電影愛看書的普通孩子,這樣的素質教育的現身說法,又有什么不好呢?
人們不要在價值導向上一出現混亂,就開始習慣性地在事實上找麻煩。與其死活不說出“狀元”是誰,讓大家猜來猜去,不如大大方方公之于眾,并用一個個確鑿的數據和鮮活的事例,告訴人們過去的“狀元”后來并非都是成功者,而成千上萬的成功者其實都不是出身“狀元”。
昨天我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焦玉步的義士捂住一份名單,利誘無效,寧死不招,一位審訊者手里拿著一份同樣的名單拍著驚堂木,大喊:“我們早就知道這份名單,就看你的態度了。”而圍觀的所有人都拿著一份同樣的名單在一旁笑著說:“招吧,招吧,沒什么了不得的。”
高考“狀元榜”,呵呵,教育部,你就“招了吧”!
(作者為廈門衛視總監)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