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還是小學生——一個年輕戲劇人的“一意孤行”
在王翀看來,中國戲劇人在1980年代也做過類似工作,不過后來嘗試中斷了。只要不撿起傳統,中國戲劇就只能做西方的小學生。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李倩
迄今為止,29歲的王翀已經導了9部半戲,其中6部是西方當代戲劇在內地的首演,1部半是原創作品。它們的制作成本最高不過十幾萬,最低1.5萬元,卻從北京巡演到上海、武漢、深圳、杭州、長沙、香港、紐約、魁北克和倫敦。“我對巡演特別關注,算是文化影響力,也是游歷。”巡演時,作為導演的王翀同時兼任劇本翻譯、劇務、會計、海報設計、配音、燈光……他像一個典型的背包客,盡量買低價機票,優先選擇假期閑置的留學生宿舍,卻總能從低廉的制作經費中抽出錢來給演員發工資。
王翀做《哈姆雷特機器》時,拋開了羅伯特·威爾遜“經典版”的做法:“米勒寫劇本是為了反思東歐社會主義和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我要做的戲應該直指現實。” (李晏/圖)
這個夏天,王翀的演出日程表排得挺密:5月中下旬獲美國“外百老匯劇作獎(又稱奧比獎)”的《陰道獨白》在北京第四輪演出;6月10日到25日,美國導演伍迪·艾倫1995年的劇作《中央公園西路》在內地首演;7月8日到31日,他改編的德國劇作家海納·米勒的《哈姆雷特機器》赴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參加of單元展演。
身高1米9的王翀是個有教養的憤怒青年。他很善于用準學術語言宣講自己的觀點,也善于連珠炮一樣地表達自己的憤怒:“我做的東西不是好壞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只有我在做。這挺可怕的。這個事說大了是民族戲劇還處于蒙昧當中?!蹲晕铱卦V》是1966年的作品,《哈姆雷特機器》是1977年的作品,這兩個戲都是它們時代最重要的作品,我去年和前年把這兩個戲排出來,都是中國大陸首演。”
王翀為很多事憤怒:國內戲劇界的貧乏短視;沒有獨立的劇評人;做戲空間不夠大、資助不夠多、社會關注度不夠高……從北京著名的重點中學,一路讀進北京大學、加州大學,王翀曾經有典型的“好學生”閉門造車的心態:“自己做好事就行了,別的不用管,考試考好了人就能出來”,但卻漸漸發現:市場對戲劇導演、哪怕是青年導演的首要要求越來越變成“扎錢”。
2011年6月,王翀改編的伍迪·艾倫劇作《中央公園西路》在北京木馬劇場上演。 (王翀/供圖)
商業羅生門
舞臺被布置成一個典型的小資客廳:沙發、書架、貼墻的工作臺和吧臺、美式表情的照片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