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溢油真相——本報《中國最大海上油氣田發生溢油事故》追蹤報道

時隔一月,國家海洋局終于對外公布渤海溢油事故的調查結果。為何肇事方、合作方甚至監管者在過去一月對溢油事故選擇緘默?此次渤海溢油的現實環境影響和中長期環境影響究竟如何?

責任編輯:曹海東 實習生 史秋娟 胡清

時隔一月,國家海洋局終于對外公布渤海溢油事故的調查結果。為何肇事方、合作方甚至監管者在過去一月對溢油事故選擇緘默?在官方謹慎措辭之下,此次渤海溢油的現實環境影響和中長期環境影響究竟如何?

一月緘默背后的角力

2011年7月5日,本周二,高溫籠罩渤海灣。百公里外的北京復興門外大街1號的國家海洋局二樓1號會議室里也是“熱氣騰騰”。面對來自全國七十多家媒體的近百名記者,國家海洋局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忍不住感慨“從沒見過這么多記者”。

所有人都在等待國家海洋局發布渤海溢油事故的調查結果。

6月30日,南方周末率先披露中國最大海上油氣田蓬萊19-3發生溢油事故。其中,作業方為美國康菲石油公司(下稱“康菲石油”)的全資子公司康菲石油中國有限公司(下稱“康菲中國”),中國海洋石油公司(下稱“中海油”)作為合作方擁有51%的權益。

此次通報會是事故發生后,海洋溢油監管部門的首次正式信息披露。此時,距6月4日發現第一處溢油點,已過去整整一個月。一個月里,肇事者康菲中國、合作方中海油,以及身為溢油監管者的國家海洋局,三方雖立場迥異,卻不約而同保持沉默。

海洋局發布會前數小時,康菲中國公關部負責人Donna薛說,在沒有看到環境影響評價之前,康菲還無法預測事故的影響。在她看來,康菲在報告事故、處置溢油上“行動很快,一點都沒耽誤”。而將主要精力放在溢油應對上,則是履行作業者的責任。沒有及時向公眾披露信息,薛的解釋是“時間還不到”。

中海油投資者關系部總經理蔣有智則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出于“尊重作業方”的考慮,中海油不宜自行披露信息,“作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有依據”。需等待海洋局初步調查結果出爐后,第一時間與康菲交換意見,并盡快發布信息。

肇事方、合作方似乎都在等待監管部門的聲音。

本周二的通報會一開場,李曉明就聲明,渤海溢油事故的監測結果,國家海洋局已通報國家應急管理機構、國務院相關管理部門、環渤海的山東遼寧河北和天津及地方海洋漁業部門。

至于遲遲不向社會公開調查結果,源于此次溢油污染事故由多種因素導致,溢油動態復雜,各種技術因素限制需較長時間,此外B平臺海底溢油類型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鄺立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