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正修改的歷史評價
中國官方黨史所提供的“準確資訊”正悄然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事實以它們的原初面目先后回歸,與之相伴的便是官方歷史評價的修正。而官方黨史上的鉛字變化,也影響著各地紀念館的表述。
責任編輯:馬昌博 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中國官方黨史所提供的“準確資訊”正悄然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事實以它們的原初面目先后回歸,與之相伴的便是官方歷史評價的修正。而官方黨史上的鉛字變化,也影響著各地紀念館的表述。
2011年5月29日,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F在,對“一大”與會者照片擺放的一視同仁,體現了中共對歷史的新態度。 (CFP/圖)
陳獨秀的“帽子”到底是“右傾機會主義”,還是“右傾投降主義”?他是“托派”嗎?是“漢奸”、“叛徒”嗎?
抗美援朝是中共中央做出的“毅然決策”,還是經歷了從考慮出兵,到暫緩出兵,再到最終決定出兵的復雜過程?
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國家建設和外交活動,是完全的“獨立自主”,還是受到了蘇聯的重大影響?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可以在建黨90周年紀念日前夕開通的“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上找到。點進這一官方黨史網站的人會發現,不少人物和事件所獲得的評價已經和源自舊版教科書的記憶不太一樣了。
該網站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辦,一批官方黨史著作首次被推向網絡,全文免費傳播。“現在,網上關于黨史的資訊有很多……了解和學習黨史就需要分辨真偽,我們這個網的重要任務就是為大家提供準確的資訊,反映黨史研究最新成果。”網站開通儀式后,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說。
幾十年來,中國官方黨史所提供的“準確資訊”正悄然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事實以它們的原初面目先后回歸,與之相伴的便是官方歷史評價的修正。
從“險學”到“顯學”
作為中共創建者之一的陳獨秀,迄今無法獲得一個不再改變的“蓋棺定論”。在黨90年的歷程中,這位被開除黨籍的爭議人物不斷被“戴帽”與“摘帽”,已有七十多年。
1936年10月,《救國時報》發表署名“伍平”的文章,稱“陳獨秀就是拿著日本津貼的漢奸”。后來,此說被康生等人引用,在《新華日報》、《解放》周刊等媒體著文批判陳獨秀,“叛徒”之稱也陸續出現。
這兩頂帽子直至半個世紀后才被徹底拿掉,中共黨史的研究者發現,陳獨秀不僅沒有拿日本人的錢,而且發表了許多抗日言論和主張。1991年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二版相關注釋中,“叛徒”的帽子連同“取消派”、“反革命”等其他評價一同被取消了,改為:“對于革命前途悲觀失望,接受托派觀點,在黨內成立小組織,進行反黨活動。”
在此之前,并不是沒有研究者發現“漢奸”和“叛徒”之稱的謬誤,但“文革”的大環境對此按下了消音按鈕。孫思白、丁守和、彭明、林茂生等研究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學者曾遭批斗,“罪名”就是“為叛徒陳獨秀翻案”——在當時,陳獨秀研究成為一門令人避之不及的“險學”。
甚至,對于陳算不算“黨史人物”,也曾有過爭議?!吨泄颤h史人物傳》前50卷就沒有陳獨秀的章節,直至出版第51至100卷時,才終于把陳獨秀列為第51卷的第1篇。
改革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