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淘金
昔日不毛之地的荒漠,已成為富豪們追逐的香餑餑。民企介入治沙,功效可謂三贏:企業可淘金,沙漠可變綠,農民可增收。沙產業已是治理荒漠化的方向。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史秋娟 胡清
昔日不毛之地的荒漠,已成為富豪們追逐的香餑餑。民企介入治沙,功效可謂三贏:企業可淘金,沙漠可變綠,農民可增收。沙產業已是治理荒漠化的方向。
新淘金寶地
無人問津的荒漠,已成為新淘金寶地。
鄂爾多斯商人劉志峰,這位三十剛出頭的內蒙古水域山飲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正準備從自己種下的“綠色銀行”里取出錢來。在大漠里榨果汁,聽起來是奇聞笑談,卻承載了他的全部狂想。
劉志峰的“算盤”是這樣打的:每畝沙地可種植沙棘120到150株,年采沙棘果180斤左右,可加工成270瓶果汁。富含維生素的沙棘果被稱為水果之王,這個賣點足以讓他將每瓶330毫升的果汁賣到6元以上。在他的公司清單上,沙棘面積已逾70萬畝,利潤之可觀仍自不待言。
這只是沙產業美好錢景的一個縮影。在鄂爾多斯,嗅到沙漠商機的新淘金者不唯劉志峰一家。
沙產業,在業內已不陌生的概念,是將荒漠視如肥沃耕地,利用其獨特優勢進行經濟開發。1984年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首倡這一理論,將其視作“第六次產業革命”,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證明,已被視為二十一世紀的新興產業。由此,治理荒漠化也飽含商機。
“不毛之地”成了香餑餑。南方周末記者在庫布其沙漠腹地的穿沙公路兩側看到,一簇簇沙柳宛若綠孔雀開屏,在大漠狂風中搖擺不止。這種三年就需平茬一次的沙生植物,以往平茬下來的枝條除了做燒火做飯的柴火之外,鮮有他用。而今,卻成了諸多企業爭相種植、收購的沙漠明星。
有人用它來造紙,有人用它加工刨花板,有人用它來制作生物沼氣。在鄂爾多斯杭錦旗錫尼鎮,由源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建設的生物質熱電廠卻準備用它來發電。這座預計年發電兩億度的電廠已然立起,將在這個月底正式調試。
根據國家發改委2010年頒布的《關于完善農林生物質發電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鄺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