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說說網絡語言,挺好!
在2011本科生的畢業典禮上,清華、北大校長不約而同地在演講中使用了網絡語言。這件事引起了網民的討論,支持者認為校長貼近學生,值得肯定;而反對者則認為校長嘩眾取寵,不宜提倡。如果要在這件事上討論孰是孰非,請先讓我引入一個建筑學上的概念——“中間領域”。
1933年,CIAM即國際建筑師聯盟起草了一份《雅典憲章》,憲章中肯定了將城市按功能劃分區域的理論。從這之后,這一理論一直被視為國際城市規劃中的指導性綱領。直到1960年代,以菊竹清訓和黑川紀章為代表的一批日本建筑師發現《雅典憲章》中的這一指導思想,正在將世界上的城市推向死亡。于是他們提出了著名的“新陳代謝”理論,嘗試用“中間領域”的概念來代替以前按功能劃分城市二元城市規劃理論。
要理解什么是“中間領域”,就必須要明白什么是二元論。簡單說,二元論就是非黑即白,非好即壞;形象一點來說,二元論就像是按某一標準用圍墻劃出一個區域,所有不符合標準的都被排斥在圍墻之外。而“中間領域”就好像是在圍墻上打開的一扇門,用于連接圍墻內外的一塊兒頗顯曖昧的區域。事實證明,正是這“中間領域”,才使得城市又走向了新生。城市如此,那文化呢?
“一個結構在完成之時,其自身就開始帶有封閉性。一種文化、一種社會、一個國家,都在完成的同時形成閉鎖的結構,外部東西很難融入其中。”這是勒內•吉拉爾在《欲望的現象學》中的一段話。
“媚俗就是制定人類生存中一個基本不能接受的范圍,并排據來自它這個范圍內的一切。”這是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對媚俗的定義。
將這兩段話放在一起,我們了解,社會和文化都會自發的排除異類,趨于媚俗,走向滅亡,只有人為地引進曖昧的“中間領域”,不斷利用新事物來促成新陳代謝,才能使其繼續發展。這就是“新陳代謝”理論的核心觀點。
現在讓我回到最初的話題。對城市、社會或者文化而言,大學本身應該就是一塊兒引入新事物新思想的“中間領域”,是一個嚴肅與浪漫的綜合體。所以大學校長在發言中或多或少使用一些新鮮的網絡語言,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無需大驚小怪!倒是那些打著崇高旗號的批評之聲,實在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因為這也許是修筑圍墻的開始!
網絡編輯:休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