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五十年前讀北大(21)
綜觀現在北京大學的主校區,西門進來原來燕京大學那一片,實在是我國大學校園中出類拔萃的杰作。1952年“院系調整”以后新建的部分,就遜色得多,特別是靠近海淀的大片學生宿舍,更只是一個個“火柴盒”的樣子,好在還算結實。
燕園
綜觀現在北京大學的主校區,西門進來原來燕京大學那一片,實在是我國大學校園中出類拔萃的杰作。1952年“院系調整”以后新建的部分,就遜色得多,特別是靠近海淀的大片學生宿舍,更只是一個個“火柴盒”的樣子,好在還算結實。
院系調整以后,燕京大學沒有了,但是“燕園”的說法,倒沒有被整肅。記得一年級下學期我們被發動去參加以“超聲波”和“電子化”為主題的“技術革命”,就學唱了一首配合的歌曲,歌詞的第一段如下:
“跨出燕園迎著朝陽,背起行裝,走向工廠。投入技術革命的巨浪!投入技術革命的巨浪!在實踐中鍛煉,在斗爭中成長!在實踐中鍛煉,在斗爭中成長!”
這首歌,我到現在還會唱。之所以現在還記得,只因為那時候我們年輕。如果當時是唱頌一些有用的東西,半個世紀以后仍然記得,那該多好。
燕園的園林和建筑,承載著我們最親切的回憶。不過具體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不少還是不甚了了。2010年我們幾位同班同學在北京相聚的時候,從小在燕園長大的張貽慈同學,給我作了提綱挈領的精彩介紹。
作者:王則柯 出版:中信出版社 (王則柯/圖)
北大莊嚴親切的西校門,在北京頤和園路上,坐東朝西。它原來是燕京大學的正門,由燕京大學校友在1926年捐建,所以也叫做校友門。燕京大學的這個校門,是一座三開朱漆宮式建筑,古樸典雅,當時校門上方正中懸掛的,是胡適題寫的“燕京大學”四個字的匾額。校門兩側,有一對威武的石獅,據說也是燕京大學學生從民間購進的。
從西校門進來,首先走過的,是左右一對眼鏡湖上的一座石拱橋。水邊有高大的柳樹。半個世紀以前,眼鏡湖水系并不像現在那樣用混凝土修葺勾勒得十分壯觀,不過那時候這對眼鏡湖上各有一個地下水從鋼管中自噴出來的倒瓶狀瀑布??上?,這倒瓶形瀑布已經成為遠去的記憶。
石拱橋過去,是松柏環繞的一片大草地,草地上南北對稱地樹立著兩個從圓明園廢墟搬來的漢白玉華表。華表高達八米,柱身雕有云彩和蟠龍,柱頂蹲著神奇動物“望天吼”,下方有一米多高的八角形底座。這對華表,為燕園平添幾分莊重和神圣。大草地當中,當時并沒有后來修砌的花壇。
大草地正對的,是學校辦公樓。辦公樓原來也叫做施德樓,紀念對燕京大學作出貢獻的學者施德。辦公樓的二樓,是一個座位近千的禮堂,通稱辦公樓禮堂,或者小禮堂。辦公樓西門兩側,有一對石麒麟。
大概是1960年的初夏,緬甸總理吳努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