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與陳寅恪

現今看去,所謂“言而無信”“硬頸”,實質是陳氏以史家之識、之德,一語而概括了1956至1958年世局顛覆的深層之因!

責任編輯:劉小磊

王匡,廣東東莞人,生于1917年。1938年,青年王匡進入延安,分別在抗日軍政大學、馬列學院、中央文委等單位學習與工作。1944年,王匡以隨軍記者的身份加入前線部隊,轉戰大江南北。1952年后,王氏先后擔任華南分局、廣東省委、中南局的宣傳部長等職,長年主管廣東的意識形態。

王匡氣質儒雅,一生口碑甚佳。身為南人,他具有嶺南特有的人情味,這不僅使他在這個位置上能收放自如,而且還能讓后人考察在激進思潮中“人性”、“黨性”是如何的兼容與調和。在他身上體現的是,“人性”終具歷史進步的永恒價值。

1958年春,毛澤東盛贊整風運動的偉大發明“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同樣被引入到各級黨政部門。4月27日,備受批評的王匡向省委機關作了一個檢查報告,自查五年來宣傳部抓中心工作的不足。其中有一段話謂:“在工作對象上也未緊緊抓住農、工群眾,而是把重點放在50萬(全省的知識分子隊伍)。這50萬當然需要抓,問題是目的性不明確,是為50萬而50萬,還是通過50萬到3600萬?中央是通過500萬到6萬萬的,而我們當時不明確這點。這樣就脫離了群眾,而對50萬也無法搞好。因為只有認識到通過50萬到36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