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地震預警世界一流”——訪“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趙豐

現在臺灣擔心的地震海嘯是在附近的馬尼拉海溝和琉球海溝。有可能有預警的時間,但是肯定很短,因為離得太近了。

責任編輯:朱力遠

在技術上,臺灣的地震預警可以做到世界上最好。往下一節一節都有斷層。

不能將地震預報和氣象預報做類比,因為兩者背后的物理機制不一樣。

在日本地震以前,我們好多人也很自豪,就是長期預測已經掌握了。

像集集地震那樣的地震,大概五十年左右會產生一次。

現在臺灣擔心的地震海嘯是在附近的馬尼拉海溝和琉球海溝。 

趙豐教授曾在NASA工作多年,現任“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 (吳娟/圖)

在臺北“中央研究院”寂靜的建筑群里,一個醒目的標志——放置于樓前的一塊巨大的灰褐色花崗巖——將地球科學研究所與其他研究所立即區分開來。地球所是一個只有三十幾位研究人員的小所,但它的研究領域卻涵蓋了包括地震學、地質學、地球化學在內的方方面面。身材魁梧、兩鬢見白的趙豐教授現在就帶領著這支精干的學術隊伍。

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自2008年四川大地震后的短短三年間,一連串的大地震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和慘重的災難。在公眾眼中,地球似乎正處于一個特別的地震活躍期,然而地震學家卻不認為這有什么特別之處,至少在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科學家眼中是如此。地震對人類的苦難漠不關心,但是地震學家卻無法無動于衷。事實上,四個月前日本9.0級地震在吸引全世界眼光的同時,尤其引起了臺灣地震學家的高度重視。2011年3月18日,亦即日本地震一周之后,在“中研院”學術活動中心二樓會議室,在地球所的召集下,臺灣的地震學家就召開了一次學術會議,“深入省思臺灣未來可能面臨的威脅”。

臺灣島與日本列島同處于地球上最活躍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且同處于海嘯的威脅下。因此“日本地震對臺灣意味著什么”是南方周末記者在采訪中始終關注的一個主題。但我們的交談是從一個多少有些爭議的話題開始的。這個話題就是地震預報,一個在地震學界繞不開的話題。

南方周末:目前來講,科學界一般認為地震是不可預報的,其中一種觀點是地震永遠不可預報,另一種觀點是到目前為止找不到預報的方法。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趙豐:我想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預報。預報要知道是哪一天、幾點鐘、多大,那是沒辦法預報的。別說現在沒辦法,恐怕很久都沒辦法。但從理論上是有辦法的,只是我們現在不會,要做到那樣子的預報,我們現在差太遠了。偶爾會遇到像1975年的海城地震,那是碰上的,不是常規。正常情況下不會這么容易。

南方周末:那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趙豐:要是用同樣的方法去做別的地震,那可能一個都成不了。各種東西都湊在一起,剛好出現這么一個例子,這是可能的。但是我們真的不會。另外一個預報是,某個地區在二十年內發生幾級地震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多少,這也是一個科學議題,這個我們現在就會做。這也叫做預報。得看你要什么樣的預報。

南方周末:有人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