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制度最道德

經濟學和宗教倫理的基本假設是,人是自我中心的。宗教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最大不同是,宗教的邏輯是通過改變人的心來達到善的行為,市場的邏輯不想改變人的心,而是規范人的行。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李佳凝

經濟學和宗教倫理的基本假設是,人是自我中心的。宗教的邏輯和市場的邏輯最大不同是,宗教的邏輯是通過改變人的心來達到善的行為,市場的邏輯不想改變人的心,而是規范人的行(行為),即以利人之行,實現利己之心!

1. 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市場本身沒有改變人的本性,市場從不試圖改變人的本性

人類犯錯誤或干壞事有兩種原因,一是無知,知識有限,不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想干好事,結果卻成了壞事;二是無恥,明知這事壞,損害別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仍然去做。比如,在廣泛關注的食品安全問題的整個鏈條中,好多人做了負面貢獻,其中有些人可能出于無知,有些人可能出于無恥。

現實中,這二者很難區分。許多無恥行為從根本上講也可以說是因為無知,是缺乏智慧的表現,結果常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我提醒大家,不要簡單地把人類犯的所有錯誤,都歸于無恥,這點非常非常重要。

關于市場經濟,學者包括經濟學者都要保有這樣一種認識:市場本身沒有改變人的本性,市場從不試圖改變人的本性,擁護市場的人沒有想過用市場改變人的本性;反過來,正因人的本性沒法改變,所以才有了市場經濟,也才需要市場經濟,市場使人的行為更符合善的要求。

人的本性是什么?寬泛點說,就是幾乎所有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self-cen-tered)。我不一定說人是自私的,但是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一點上,亞里士多德和孔子這樣看,亞當·斯密也這樣看。

亞當·斯密說同情心普遍存在,即使最壞的人也有同情心,但所有的同情心都是圍繞自己展開的,同情心的大小,一是與物理上的距離有關,二是與生理上的距離有關。人因為能設身處地,才會同情他人;因為能將心比心,才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可能??吹阶约旱挠H人過世,比看到幾千公里外非洲人的過世時的同情心肯定要大;看到猴子被殺,比看到螞蟻被殺時的同情心也要大。為什么?因為猴子比螞蟻與人的相似性更大。而你對螞蟻的同情心,可能比對植物的同情心更大,這也就是為什么一些信奉佛教的人,不吃葷,只吃素,因為動物在形象上、生理上跟人的相似性比起植物來更大。所以同情心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礎上的。

并且,即使利他主義也是自我中心的。為認識的人犧牲自己利益的人,比為不認識的人犧牲自己利益的人多;拔己一毛而利天下的人比比皆是,但舍己一命而救他人的寥寥無幾。這些,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里都講到了。

我的理解,儒家的一整套倫理體系也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基礎上。儒家倫理是有等級的,為什么從親情孝悌擴展到宗族、國家層面?因為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愛國主義也是自我中心的表現,否則你為什么不愛其他國家?

事實上,所有的宗教都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這與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沒什么不同。關于人性的假設,無論科學的宗教的,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都一樣。亞當·斯密如果不假定人以自我為中心,就不會寫出《道德情操論》,也不會寫出《國富論》。同樣,孔子如果不是假定人是自我中心的,就不會有儒家的道德倫理系統。正因為自我中心的這個本性可能帶來問題,人類才需要被教導,才產生了宗教。儒家內部有人性惡、人性善的爭論,西方啟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對自然狀態下人的行為描述也大相徑庭,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都根本上假定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切主張都從這個假設展開。

憐憫之心 (鄺飚/圖)

2. 市場的邏輯和強盜的邏輯 

如果沒有自由競爭,靠政府壟斷,只允許一部分人干,這就不是市場的邏輯,是強盜的邏輯。就像國有銀行,賺那么多錢,有相當一部分是靠強盜的邏輯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人是自我中心的,但任何人要生存都離不開他人的合作和協助,人類怎樣從以自我為中心到達合作和互助?或者說,自利的本性如何能夠給他人帶來好處,而不是傷害?

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幸福,都不斷追求better life。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歸納一下,大概兩種:第一,是通過讓別人不幸福而使自己幸福,即用傷害別人的方式為自己得到好處。我稱之為“強盜的邏輯”。第二,是通過讓別人幸福使自己變得幸福。我稱之為&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鄺立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