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特攻”,誰主沉???
中國的互聯網被很多境外的黑客組織、機構當成一個實驗場。在網軍、網絡安全方面,中國還落后于西方大國。改變這種局面,需要整合和協調各種優勢資源。
責任編輯:姚憶江 馬昌博 實習生 夏倩 賀文婷
中國的互聯網被很多境外的黑客組織、機構當成一個實驗場。
攻防此消彼長,斗爭沒有止境,在網軍、網絡安全方面,中國還落后于西方大國。改變這種局面,需要整合和協調各種優勢資源。
我們盡量揚長避短,殺木馬、堵后門、防“蜂群”,創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殺手锏。在整體不如別人的情況下,還是可以打勝仗。
中國應積極爭取國際話語權,參與互聯網安全國際規則的討論和制定,禁止使用大規模網絡殺傷武器。
日本警察廳2011年7月11日宣布,其官網在當日凌晨遭受3個多小時網絡攻擊,無法登錄。在媒體近年鋪天蓋地的報道中,網絡戰浮上水面。
5月中旬,美國出臺了由總統奧巴馬撰寫前言的戰略文件《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報告》,首次清晰制定了美國針對網絡空間的全盤國際政策,將網絡安全提升到與經濟安全和軍事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
“這一步不是輕易邁出的,美國覺得自己在網絡軍備競賽中已經有底氣了。”解放軍信息戰知名專家葉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不知是否巧合,該報告問世9天后,中國透露存在“網絡藍軍”。未來的網絡戰將怎么打?中國的網絡對抗實力究竟如何?我們該如何應對信息時代網絡空間的博弈?
美國網絡戰中心 (資料圖片)
細數各國軍事網絡大軍
戰場,不見硝煙
虛擬空間進行的戰爭,近似于《盜夢空間》中的場景:敵方接入某國的交通信號控制系統,在馬路南北、東西向同時開綠燈,連環大撞車發生,交通癱瘓;全城停電、斷水、停氣,基礎設施癱瘓,居民生活陷入絕境。“如果廣州停上兩天水,那絕對不是拉上一車礦泉水救災那么簡單。停電更會讓一兩千萬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一位不愿具名的解放軍高級將領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各國基于“核威懾”概念,已經開始構建各自的“網絡威懾”體系。
發生在網絡空間的戰爭,顛覆了傳統戰爭理念,模糊了戰爭與和平時期的分野。“過去你的戰船到我的領海開火,你的作戰飛機飛進我的領空開火,我就認為是對我宣戰?,F在每天都在打網絡化的戰爭,誰是戰士?打到什么規模算是宣戰?”國防大學教授司光亞認為,這是國家無形的新邊疆,未來的戰爭將會圍繞它展開,誰掌握了制網權,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在這場競賽中,領跑的依然是美國。
《紐約時報》報道,2010年9月,美國和以色列合作,用“震網”病毒侵入伊朗布什爾核電站計算機系統,嚴重影響核反應堆的建設進度。有消息稱,美軍已經研制出兩千多種網絡病毒武器,“彈藥”包括蠕蟲、特洛伊木馬等電腦病毒。
其他國家也積極備戰。日本防衛廳組建了一支五千余人的網絡戰部隊,專事網絡攻防,并研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鄺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