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為我從天落”——1957年前后的一些事兒

在激情涌動的“1956年的春天”,陶鑄、王匡仍清楚地知道,即使徹底執行現有的政策,要用十余年的時間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實在太艱難了!

責任編輯:劉小磊

“歷史真實”其實是一種很脆弱的形態。它往往受制于歷史自身所具有的“屏蔽功能”。從傳統的含義出發,歷史是人類生活的痕跡,歷史自身的“屏蔽”不僅僅單指人為的屏蔽,往往還包括風云翻覆、時勢熱點瞬間易轉等等。“雨驟風狂,落紅無數”,這是它很貼切的形容。

比如,歷史中的“1957年”,是一個具有標識性的特別年份。半個世紀過去,今天開始看清,作為一個年代的轉折點,“1957”不應是單純的一個紀年,從一個運動的全過程看,它至少需要包括從1956至1958這整整三年的光陰。在這一千多個日子里,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均演到極限,形成巨大的反差。單從眾多著名的事件中挑出,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所作的《如何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的報告,即可算是“戲肉”極足的一折。毛澤東的報告是將他先前已有的威望再推向高峰。毛澤東論“人民內部矛盾”,實際是將國際國內的方方面面都說到了。毛氏口才極佳,縱橫捭闔,顯示了一個駕馭大國的強者的氣魄——尤其是在刻板有余、活力不足的蔣介石的余影猶存下,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現場不少聆聽者是統戰人物)。這些都是很撼動歷史靈魂的。

1959年1月,陶鑄(左三),王匡(左一)到東莞虎門調查時,與正在此間勞動的中山大學中文系師生座談 (陸鍵東/圖)

此時期的中國呈現出少有的“質感”形態。風注如流,潮涌如海,驅動著時潮走向的是如濃云般流蕩的“情感、人心”。毛澤東2月27日報告所涉內容廣泛,不過予人印象最深的是這么一點:面對由執行“雙百”方針而挑起的對現行體制批判的思潮,毛澤東特意引入了古劇《西廂記》里面的人物,他自比劇中的老夫人,謂老夫人將不會再唱上主角,唱主角的應是紅娘(毛直言紅娘就是周總理、在座各位)。毛澤東的意思是,在建設中老干部不能再吃老本,應讓有能力者挑重擔,自己起點跑跑龍套的作用就可以了,梅蘭芳老了也是可以跑龍套的。說到這里,全場一片歡笑聲。這個細節折射了此時候歷史前進的特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隨著毛澤東2月27日的報告以及隨后幾場內容相似的講話向黨內外傳達,“毛氏新思維”以春風裂冰的強力,震撼全國“肉食階級”(當然包括知識階級)。非常特別的是,毛氏思維的威力不是如以往政治運動那樣以文件等形式發出,偏是以生動風趣、如話家常的“對談”方式傳遞。一時毛澤東講話中如評點《西廂記》一類的詼諧語,以很快的速度傳遍全國知識界。士人喻為千古未有之盛事。所謂“合力”就是這樣,冰河下的熱流涌動(這可比喻為仍受到禁錮的知識分子),冰河上則有如刀的春風勁吹(這又可比喻為最高領袖)。在現代中國的政治文化史上,有兩個已世俗化了的傳奇演義,從未有過這樣高的熱度,一就是1957年的《西廂記》,二就是1958年被看作反映了資產階級學者治學猥瑣的“楊貴妃風流故事”。前者以喜劇的形式,為一種其實很敏感的政治態勢添加了歡樂的色彩。故此在稍后沖天而起的“大鳴大放”中,各地相當多的鳴放者,屢以“毛主席評《西廂》”作共鳴,以表數年來一直受到“三堂會審”式改造的感慨。這是一處很重要的細節。透過它,才可以“質感地”理解1957年那個刻骨銘心的春天,為何有那么多的感激涕零,又為何淚水未干之后又會有那么多的激昂與放膽。

只是這樣的細節也很脆弱。三個多月后的6月19日,一直為世界揣測不已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正式發表,有關《西廂記》以及其他談笑風生的內容全被刪除,全文風格截然相反。這是在當年就引起無數知識分子“腹誹”的傷痛。其實重回1957年那個冷暖交煎的季節,毛氏之文有這樣的變化,也屬必然。從“對峙&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