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壞屢修、屢修屢壞”——大橋走不出的“怪圈”?
近期出事的杭州市錢江三橋,以及被媒體曝光的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和重慶石門嘉陵江大橋近幾年都已進行數次維修,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近期出事的杭州市錢江三橋,以及被媒體曝光的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和重慶石門嘉陵江大橋近幾年都已進行數次維修,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似乎陷入了“屢壞屢修、屢修屢壞”的怪圈。
錢江三橋:出事前剛進行全封閉式檢測
7月15日,杭州市錢江三橋南引橋發生橋面塌陷事故,造成一輛運輸鋼板的重型貨車墜落。浙江在線7月16日報道稱,杭州市交通局局長陳偉承認錢江三橋在安全上有缺陷,并表示當年錢江三橋竣工驗收僅為合格。
而援引杭州《今日早報》消息,1997年1月建成通車的錢江三橋分別于2005年進行過為期一年的半封閉維修,以及2009年進行全封閉式檢測。就在2011年5月21日,杭州交投公司官網消息顯示,塌陷的三橋南引橋還在進行全封閉檢測,除了其中包括橋梁斜拉索索力測試、鉸縫試驗修復工程和稱重系統標定測試等。
對于2005年錢江三橋大修,相關負責人解釋,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大貨車碾壓。“一直以來,貨車超載現象太嚴重了,載重超過100噸的貨車過橋也不在少數。大量超載貨車上橋,大橋壓力很大。”而且大貨車一般是集中在晚上過橋,監管難度很大。
“如果鋼結構橋梁一處鋼梁發生變形,可以馬上更換。而三橋是混凝土結構的,不能進行局部更換。長時間碾壓之后,混凝土的強度會受到很大影響。”該負責人當時說。
據了解,2006年9月13日,杭州市交通局曾召開杭州錢江三橋大修工程技術問題專家會。會議紀要顯示:錢江三橋存在嚴重的工程質量問題。
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10年修補24次
另據新華網7月18日發布的調查報道,投資11億元的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武漢長江第三橋),于2000年建成通車至2010年9月,十年間已維修“整容”24次,平均不到1年要修兩次,陷入“屢壞屢修、屢修屢壞”的怪圈。武漢市有關方面曾強調兩個原因,一是大橋維修突擊搶工期,趕速度的結果;一是長江三橋被超載貨車頻繁碾壓的結果。
“屢壞屢修、屢修屢壞”的背后有深刻的腐敗根源。2008年5月7日,武漢市發改委批準立項,決定投資1.98億元對此橋進行一次全面整容修復。在相關人員操縱下,此次維修項目工程3個施工標段中的2個發生了違法轉包現象,轉包后又進行分包,甚至沒有建筑施工資質的施工單位承接有關工程。2009年10月恢復通車不到9個月,橋面又現坑坑洼洼如“牛皮癬”,無奈之下,2010年9月,武漢市又耗費巨資封閉維修。
值得注意的是,1957年建成的武漢長江大橋(一橋)健康運行50年后才大修過一次。
重慶石門嘉陵江大橋:經常性“縫縫補補”
重慶石門嘉陵江大橋1988年竣工,由于在通車后不久就經常性地縫縫補補,不是換拉索就是補路面,被不少重慶人稱為“傷心橋”。
最近的一個案例是:2008年1月底,該橋的左半幅橋面維修鋪設完工,但當雙向車流轉換到這半幅“新”橋面行駛幾天后,大家就發現新橋面的瀝青混凝土上有縱向裂紋,在2008年春節后,這半幅橋面更是出現了坑洞,露出路基的鋼筋。
針對修補問題,大橋經營管理方重慶路橋股份有限公司曾公開給予答復:該橋1985年開工,1988年竣工,由于該橋斜拉索設計使用年限為20年,斜拉索達到設計年限后,性能已有所退化。2005年,重慶市有關部門曾組織相關技術和施工單位更換了36根拉索。后經市政府批準,石門嘉陵江大橋換索工程于2008年10月10日開工,到2010年上半年剩余180根拉索全部更換完畢,恢復正常通車。對于橋面的修補,大橋方面一直否認有重大質量問題,只是承認有趕工期的因素。
橋梁建設速度太快 設計管護滯后
針對近期橋梁頻出安全事故,據新華網另一則報道,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橋梁工程系副主任孫利民教授表示,最近一二十年,我國迎來橋梁建設高峰期,在很短時間內建設了大量橋梁,目前已有60多萬座橋梁,由于量大集中,后期養護管理跟不上,很容易發生問題。
孫利民說,一般而言,橋梁應該有50年的使用壽命,部分橋梁設計時甚至達到100年,但最近出現很多橋梁才使用十多年就壞了,這種狀況讓人擔憂,“尤其是中、小橋梁,質量堪憂。”
專家分析,一些橋梁在設計上不夠規范,在施工質量上沒有保障,造成橋梁先天不足,存在安全隱患;同時,在后期養護管理上,沒有定期檢查、檢測,發現問題也沒有及時解決。
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鄭振教授則認為,一些早期的橋梁在規劃、設計上比較滯后,近年來交通運輸發展迅速,大車、重車多,超載現象嚴重,對橋梁破壞比較大,造成橋梁不堪重負,使用壽命縮短,很多早期橋梁的承載能力遠遠不能適應現實的需求。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