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聽之后 整風開始——英國小報四十年
任何丑聞既然存在,被揭露出來總歸是好事。只有被揭露出來,問題才有可能得到解決。英國“電話竊聽門”正在成為一次自下而上的“整風”,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無暴力社會革命。
責任編輯:袁蕾 曹筠武
任何丑聞既然存在,被揭露出來總歸是好事。只有被揭露出來,問題才有可能得到解決。英國“電話竊聽門”正在成為一次自下而上的“整風”,這是另一種形式的無暴力社會革命。
——BBC前任制作人、 主播康藝
“我看這事兒還沒完。首相的地位都有些岌岌可危了。”BBC前任制作人、主播康藝2011年7月20日在接受南方周末連線采訪時說。
采訪結束后一個多小時,康藝又發來郵件:快看,Breaking News(突發新聞),首相決定提前結束在非洲的訪問,回國處理竊聽危機。
“這個事件確實很大,因為它關系到英國普通民眾的利益,我同意一種說法,警察、議會、報紙,本來都是要保護社會與公民的,他們之間要互相監督,而現在這三個方面都被腐蝕了。”康藝把“竊聽門”比作“民主社會一次自下而上的‘整風’,另一種形式的非暴力社會革命”。
“不怕丑聞被曝光,怕的是丑聞得不到曝光。”康藝說。
7月19日默多克接受聽證時,有人扮作默多克以示抗議。對于英國媒體從業人員來說,丑聞不怕被曝光,怕的是丑聞得不到曝光。 (東方IC/圖)
《世界新聞報》是英國“電話竊聽門”中的主角,這家百年小報不得不關門???,默多克傳媒帝國也隨之遭遇大麻煩。“默多克的權力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竊聽門’被曝光前,默多克正在部署收購英國天空電視臺的計劃。如果不是‘竊聽門’,這幾天應該已經簽約了。”“竊聽門”剛好發生在這個時候,康藝覺得有點蹊蹺——“真是純屬巧合嗎?”康藝對此充滿疑問。
7月19日的聽證會上,默多克在接受質詢時斷然拒絕對“竊聽門”負責,說自己并不知情,“不應對竊聽負責。”他反復強調,所有英國小報記者都采用竊聽手段。在BBC工作三十余年的康藝認同這種說法:“肯定不只是新聞集團的小報在竊聽,其他小報也有類似的事,《每日郵報》這么干過,這在英國媒體界盡人皆知。”
看過默多克在聽證會上的表現后,康藝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以后,政客們絕對不敢再拍默多克的馬屁了,默多克也不敢再猖狂干涉英國政治了。”
叫《世界新聞報》,可世界新聞在哪兒呢?
1962年,年輕的康藝從紅色中國回到倫敦,想了解一下英國的媒體,看到攤上還有一張《世界新聞報》,心想,這一定是有關國際大事的,立即拿下,還順手捎上了《每日郵報》、《星期日郵報》等一堆報紙。
抱著一摞報紙回家,康藝向朋友炫耀:“你們看我買了這么多報紙。”朋友看到《世界新聞報》就笑:“你還不如去買《花花公子》雜志。”
康藝打開一看,才知道叫《世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鄺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