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評】生奶新國標爭論撞入誤區
不少企業和地區早已表示各自的生奶質量遠高于新國標,他們為“被低標準”而“鳴冤叫屈”,只是因無官方數據或權威的“第三方認證”支持,難以得到消費者響應
責任編輯:曹海東 何海寧 實習生 史秋娟 胡清
不少企業和地區早已表示各自的生奶質量遠高于新國標,他們為“被低標準”而“鳴冤叫屈”,只是因無官方數據或權威的“第三方認證”支持,難以得到消費者響應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新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強調,在食品標準中唯有國家食品安全標準才具有法定意義上的強制性。在當時迫切需要解決國家標準“政出多門、交叉重復、相互抵牾”的情況之下,將其它與生奶有關的國家標準都一刀切除了,包括老國標GB/T 6914-1986《生鮮牛乳收購標準》的重要內容。這是引起目前關于新國標爭論的原因之一。
以爭論的起始核心問題之一生奶細菌總數指標為例,不少參與者以為,新國標只有一個下限而且沒有其它分級,又因為這個新國標異乎尋常地沒有“編制說明”,只是在其“前言”里提到:“本標準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