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怎樣以委員會解決
在一個多學科綜合代表會議里,按照以多取勝的方式投票決策,未必是學術手段,也很難解決學術問題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孫璐
在一個多學科綜合代表會議里,按照以多取勝的方式投票決策,未必是學術手段,也很難解決學術問題
前段時間,有大學領導闡述在校園中強化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媒體認為這體現了“學術問題用學術手段解決”(這是《光明日報》采訪某大學黨委書記的題目,2011年3月30日)的取向。此后媒體對此頌聲不斷,我卻有些疑慮。道理很簡單,學術委員會是否真能代表校園中的學術,在何種程度上代表學術,恐怕都還需要論證。
我們大學里的學術委員會,其實就是一個多學科綜合代表會議。在固定的時間(通常一屆任期好幾年)里,以固定的人員(通常是一個學科一個代表)所組成。今日學術分科越來越細,在同一學科里,看不懂他人的論文,已是常見現象。正因此,跨學科的研究才得到提倡。但所跨的學科,必然是相關或相通的。就像陳寅恪論語言比較研究時所說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杰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