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之亂】日本媒體紛紛給中國高鐵貼標簽:“愛面子”批評“愛面子”

日本輿論普遍認為,此次事故是片面追求速度、疏忽安全所致。與此同時,相關企業對今后中國高鐵修建計劃更加憂心忡忡。

責任編輯:曹筠武 曹海東 王剛

2011年7月23日,浙江省溫州市,兩輛動車發生追尾。由于前面一輛動車D3115是日本川崎重工與中國南車四方合作生產的,日本對此次事故極為關注,連日來都成為媒體的頭版頭條。日本輿論普遍認為,此次事故是片面追求速度、疏忽安全所致。與此同時,相關企業對今后中國高鐵修建計劃更加憂心忡忡。

中國高鐵一味追求速度

2011年6月下旬,中國高鐵技術在海外申請專利以及京滬高鐵開通一直是日本媒體報道的重點,而此次事故似乎是這場輿論戰的高潮。日本媒體認為,長期以來,中國一味追求速度, 原本計劃于2013年完工的京滬高鐵也提前至2011年,而此次事故則是 “發揚國威在先” 這一做法所致。

作為中國鐵道市場極為重要的利益相關方,對此次事故進行經濟層面上的解讀也是日本媒體的重頭戲。日本擔心中國高鐵戰略存在全面調整的可能,而這將對日本企業產生重大負面影響。事故發生后, 向中國提供技術的車輛制造商——川崎重工的員工周末加班加點緊急搜集相關信息。7月26日, 川崎重工會長(相當于董事長)大橋忠晴代表管理層首次表示,盡管事故脫軌原因尚未真正查明,但是預計該公司的新干線出口將不會產生影響。

然而不容置疑的是,由于日本國內市場接近飽和,車輛制造、零部件生產企業近年將中國定位為長期性的成長市場。三菱電機為中國廠商提供變流器,日立也將于明年在吉林增設生產車輛的新工廠,對于日本企業來說,中國的鐵道市場仍然是一塊巨大的蛋糕。這場沖擊波使日本擔心中國高鐵的修建計劃今后將存在變數, 日本相關企業不得不進行戰略調整。

而日本官方則希望此事故成為兩國關系進一步改善的契機。作為日本高科技的象征,長期以來日本一直以新干線為豪; 而中國也一直大力宣傳: 京滬高鐵是近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大成果。專利之爭點燃了中日兩國民眾 “技術愛國主義” 的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