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線”成“生病線”

地震后的每一個雨季,不計成本地搶修這條舉世矚目的“生命線”,使得政府部門還無暇顧及泥石流“治本”的通盤方案,只能逢災之后加大投入,難以避免“事后諸葛亮”工程。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史秋娟 胡清

國道213都汶段(都江堰至汶川),在“5·12”汶川地震時被稱為連接阿壩州和外界的“生命線”,震后至今三年里,每逢雨季,防不勝防的泥石流災害從公路兩邊的山溝里噴泄而出,致使“生命線”數度中斷。

地震后的每一個雨季,不計成本地搶修這條舉世矚目的“生命線”,已成為各級政府的主要工作。這一政治任務帶來的壓力,使得政府部門還無暇顧及泥石流“治本”的通盤方案,只能逢災之后加大投入,難以避免“事后諸葛亮”工程。

治理工程是個利益大蛋糕,全國的勘察設計單位都想分一杯羹。如此一來,如何避免人禍,成了更大的隱憂。

 

 

2011年7月6日,213國道仍在搶修。村民望著滔滔江水,無法回家。 (濱海之光/CFP/圖)

名副其實的“生病線”

2011年7月26日,張通榮終于得了空,參加了汶川龍溪羌人谷的開寨儀式。他給寨子里的鄉親們唱了首歌,“終于可以稍微喘口氣了”。最近二十多天里,這位40歲的汶川縣縣長被國道213都汶段公路壓得喘不過氣來。

國道213都汶段,原有的大部分路段在汶川地震時都被掩埋了,現在的公路已是災后重建。

這條路對汶川和阿壩州的意義不言而喻——它是阿壩州與外界連通的重要交通要道,是整個阿壩州生產生活、災后重建、九寨溝黃金旅游線的運輸“主動脈”,平均每天有上萬車輛通行,被稱為“震中生命線”。它也成了各級政府關心震區的政治標簽。

震后三年,這條“生命線”卻年年遭毀、頻頻中斷,“生命線”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生病線”。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7月21日凌晨,羅圈灣、超限站彎道、徹底關隧道與福堂壩隧道之間的連接橋,這三處路段均被泥石流掩埋。

張通榮坦言:“為了搶通這條生命線,我們可以說是不計成本。”今年的兩次大規模泥石流,“保守估計,光汶川縣的應急搶險的費用就超過了1.5億元,而省交通廳、水利廳、國土廳等部門的應急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鄺立韻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