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的南城北城——一位維吾爾族作家的穿越生活

"所謂“民族問題”其實不是問題,是偽命題,漢族的民族主義和維族的民族主義,都是需要超越的。"

責任編輯:袁蕾 李宏宇 實習生 李倩

 

所謂“民族問題”其實不是問題,是偽命題,漢族的民族主義和維族的民族主義,都是需要超越的。

寫作營中, 帕爾哈提 (前右) 在紅柳沙包跋涉。 (黃永中/圖)

2011年7月4日晚,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在烏魯木齊市大灣夜市上請大家吃羊肉串。 (CFP/圖)

 

“不速之客”

維吾爾族作家帕爾哈提·吐爾遜在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和博士連讀六年,2011年6月拿到博士學位,在北京沒有找到工作,剛剛回到了他原來工作的新疆群藝館。

2011年7月6日西部雜志社主辦了“中國西部作家天池寫作營”,活動最后兩天的地點在天山天池和阜康市附近的沙漠邊緣,帕爾哈提也來了,他是來找參加“寫作營”的中央民族大學一位老師敬文東教授的。

“不速之客”帕爾哈提的出現略顯突兀。他似乎讓這個來自西部12省區的五十多位以漢族居多的作家群體產生說話的某種顧慮。

但這種顧慮很快打消。帕爾哈提跟活動的操辦者《西部》雜志總編輯、詩人沈葦是老朋友,他給敬文東以及其他來自內地的作家遞煙,在酒桌上一起喝酒,在紅柳沙包上一起跋涉,晚上的胡楊林間的篝火晚會上,他的眼神有一種憂傷。他朗誦了一首三個世紀前的維吾爾詩人麥西來甫的詩歌:“另一個世界的酒,讓我恍惚飄然……只有在神面前,才能說出真諦。”

沈葦到新疆已經23年了,在“七五事件”前,出版過多部詩集。贊美烏魯木齊的詩歌《混血的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七五事件”顛覆和否定了他的文學和審美觀念。“馕的血,烤肉的血”混在一起。

沈葦寫了組詩《安魂曲》,組詩中有一首叫《烏魯木齊墻》:“一堵可見的墻名叫柏林墻,或者巴勒斯坦墻,一堵看不見的墻,名叫烏魯木齊墻。”“汗騰格里清真寺的大阿訇,對鳳凰衛視的記者說:‘現在,我們不去他們那邊,他們也不來我們這邊……’”但“七五事件”后,宣傳很快轉入“民族團結”的主題,沒有作家對悲劇發言,《安魂曲》在很多地方得不到發表。

2011年6月,《安魂曲》終于獲得了一個有影響的民間詩歌獎“柔剛詩歌獎”,沈葦把5000元獎金給了兩個受傷者,其中一位是在二道橋居住的56歲的婦女,在“七五事件”時從一輛燃燒的公共汽車的車窗上逃出,至今還有幾百塊玻璃留在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杰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