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賦格》,戰后歐洲的“格爾尼卡”——策蘭之死
他是經歷納粹集中營并僥幸活下來的少數猶太人之一。1942年,他被納粹強征做苦力,他的父親因不堪強迫的勞動和傷寒命斷集中營,他摯愛的母親則被納粹槍殺。
責任編輯:馬莉 實習生 李倩
他是經歷納粹集中營并僥幸活下來的少數猶太人之一。1942年,他被納粹強征做苦力,他的父親因不堪強迫的勞動和傷寒命斷集中營,他摯愛的母親則被納粹槍殺。
1970年4月20日,也就是逾越節(猶太教的節日,持續8天)的一天,一位年近五十的男子飛身從巴黎塞納河上的米拉波橋上躍入水中。5月1日,一位漁民在下游7英里處發現了他的尸體。
他這一躍,最終完成了他的《死亡賦格》。他就是詩人保羅·策蘭。
這天出門之前,策蘭在記事本上寫下:“保羅走了”。書桌上是《荷爾德林傳》,在翻開的那一頁上面,他劃下了一段話:“有時,天才會變得黑暗,沉入內心的苦井……”
策蘭致力于探討死亡的秘密,在他所有的詩篇中,給予世界巨大聲響并留下回聲的就是他的《死亡賦格》。但直到這一刻,他才真正完成他的詩篇。正如他在接受畢希納文學獎致辭時引用的一句話:“死亡作為自我解放到來了?!敝链?,他的死亡、他的詩篇為人類孱弱的精神存在,樹立了永恒的紀念碑。
米拉波橋頭的一塊銅銘上,刻著法國著名詩人阿波利奈爾的詩句,因為詩人有一首最凄婉的哀歌就叫《米波拉橋》。早在1962年,策蘭在一首詩中引用了這些詩句。他還在一首名為《帶著一本來自塔魯莎的書》詩中,預言般地寫道:從這座/橋墩,從這兒/縱身躍入/生命,他已學會/用傷口飛翔,——從/米拉波橋。策蘭的一生,就是由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