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式書展”還有存在價值嗎?李敖,林青霞,香港書展

責任編輯:袁蕾 實習生 黃周穎 李斯羽

林青霞語錄

我對丈夫說過,希望六十歲時能夠成為藝術家。所以學習書法和繪畫。

寫第一篇文章,談黃霑,當時黃霑去世,下筆時,一氣呵成,我感覺是黃霑在某處引導我寫作。

別再叫我做大美人了,做美人很累,我現在是,作家,作家,作家!我是作家林青霞!

第二本書,我希望寫一千字的短篇小說。

十七歲拍《窗外》時,每天快樂回家,母親說:“我希望你以后每一天都像今天快樂。”

拍王家衛的電影時,我覺得快發瘋了,王家衛竟說:“瘋了更好!”

我時常半夜寫作,在窗邊寫作。所以半夜三點半把稿子傳真給你(馬家輝),破壞你和太太的“好事”。

2011 年7月23日林青霞在香港書展的“戲夢人生”講座。主持人馬家輝說,他很緊張,因為林青霞比他緊張10倍 (CFP/圖)

香港書展上,馬家輝主持李敖的演講。李敖預定的話題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走向”,但實際上講的內容天馬行空,誰都罵 (李琛/圖)

 

李敖有沒有贊過誰

2011年7月23日下午1點半,我在香港書展會場的一間會議室內舉行《李敖·影子X新像》新書發布會,那是我和賴岳忠合作的書,我用十萬字分析“古典李敖”的思想轉變,他用30張照片詮釋“當下李敖”的影像傳奇,他是臺灣攝影家,近年常伴其外訪演講,邊行邊拍,幾乎成為李敖的“御用攝影師”。

發布會上我和賴岳忠輪流發言,分別說出自己的“李敖經驗”,說著說著,門口忽然閃現一位紅衣漢子,正是李敖。李敖一如既往地高舉右手,笑著點頭,在掌聲里坐下。

半年沒見到李敖,這回見,他又稍稍顯老了,其實他也曾經引用前人之言承認,人過了六十歲,每個月看來都有不同;過了七十歲,每天都有差異;過了八十歲,早上和晚上都不一樣。李敖距離八十歲尚有四年,當然配得起一個“老”字,然而,老又如何?何況他老得氣焰十足,將來,多少恨他罵他的人都倒下了,相信他卻仍然活得開開心心。

李敖這次仍自詡“能夠以人腦打敗計算機”,但當提及好些統計數字和人名,仍有口誤和遺忘。中國昔日有一位報人叫做龔德柏,外號“龔大炮”,下筆狠辣,罵人無數,一輩子在牢獄邊緣冒險犯難,活到八十多歲時仍然喜歡寫文章左批右踢,而某回,他想罵某人“王八蛋”,竟然忘了“王八蛋”三個字怎么寫。以罵人為業而失去罵人能力,實為人生大悲。

李敖設定的講題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走向”,但其演講作風向來天馬行空,想到哪里就嘲諷到哪里,他嘲諷臺灣的民主制度純屬虛假,他打算明年出馬“參選總統”,為的就是要在國民黨和民進黨以外發出第三種聲音,撕破民主假面具;他嘲諷美國政府橫蠻虛偽,硬拉全世界陪他對抗中東,美國做老大,全球人民燒鈔票;他嘲諷《陽痿美國》一度在內地沒法出版,只因有人擔心書名影響中美友好關系,唯有改名《審判美國》;他嘲諷香港市民平日不喜看書,每年只是這幾天來書展買回一堆爛書,“包括龍應臺的書”……

李敖有沒有贊過任何人?

有,他稱贊了林青霞。他說,書展里賣的爛書,不包括林青霞的書,大家應該看林青霞的書。

理由?李敖擠起一只眼睛,對兩千多名觀眾裝了鬼臉,笑道,因為我來演講,林青霞送了花籃。那是一盆非常漂亮的紅玫瑰,放在講壇最前方。

林青霞會不會因為演出服取消演講

李敖不止鼓勵兩千多名觀眾去看林青霞的書,演講后,他還親身走往另一個演講廳,向她道謝和祝賀。

林青霞的演講同樣座無虛席,擠滿了兩千名觀眾,還有不少影迷特別遠道從北京、南京等地前來捧場。名人們也來了,董橋、施南生、徐克、張叔平、揚帆、狄龍……都是林青霞的好友。

李敖和林青霞的演講都由我擔任主持人,時間緊緊相接。必須承認我是緊張的,只因林青霞比我緊張十倍,我被她的情緒帶動了。

林青霞的演講非常不一樣,多年以來我替香港書展主持了大概四五十場演講,她是我見過的最全情投入的嘉賓講者,早于兩個月以前便開始跟我討論講題和內容;一個月以前開始到會場實地考察,看舞臺設計,看燈光效果,看座椅顏色,看布景設計;半個月以前已經開始為服裝和發型感到煩惱,左變右換,費煞思量,我還真擔心她最后因為找不到最理想的“演講服”而宣告取消演講。

演講來臨前十天,我跟她見了三次面,通了七次電話,詳細敲定訪談的形式和方向,要不要播放三十多年前的從未曝光的《窗外》試鏡片段?要不要用PPT播放拍戲劇照?要不要談及舊事故人?要不要談及誰誰誰和誰誰誰?是多談電影少談寫作,抑或相反?討論結果經過多次反復始有定案,而那已經是,7月23日凌晨一點,距離演講開始僅有17個小時。

幸好觀眾的笑聲是明亮的,林青霞的笑容更是燦爛的,對此演講,她心滿意足,并有信心繼續寫下去、講下去。

“香港能量”

香港書展的演講嘉賓當然不止于李敖和林青霞。還有畢飛宇、葉兆言、九把刀、阿來、劉慈欣、郭敬明、梁文道……四面八方的寫作者和思考者都來了,22年了,每年如是。

兩岸三地,每年大約合共出版31萬多種新書與重印書,25萬種是簡體字,在內地出版;6萬多種是繁體字,其中約有5萬種在臺灣印刷,余下的便是香港制造了。如果僅看數量,香港彈丸之地當然沒法跟大陸和臺灣相比,即使以城市比對城市,也跟上海市的近兩萬種圖書出版頗有距離,可是,一旦把焦點從“數量”轉向“能量”,香港人便完全沒必要妄自菲薄,因為這個城市自有她的特色與價值,一言蔽之,在于“自由”二字。

香港書展正是自由價值的具體濃縮,這項以B2C(“商對客”,電子商務的一種模式,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產品和服務)為主的“出版展銷”活動,在貿易發展局的掌控下,每年辦得熱熱鬧鬧,入場人次高達九十多萬,就城市人口比例而言,是兩岸三地甚至全世界“最人氣旺盛”的書展,也是兩岸三地持續力最悠久的書展,至今已是第22屆了,而更重要的是,在主流暢銷書籍的銷售以外也夾雜了不少邊緣書、另類書,充分呈現了民間社會在言論思維上的包容與豁達;從某個角度看,一連七天的香港書展其實等于一個具體而微的“言論自由節”,值得香港人驕傲。

對了,除了展書與賣書,別忘記香港書展尚有逾百場文化講座,這又是“香港能量”的另一個強勁表現。這些講座也是深具香港社會的曖昧夾雜特色,既講文學與文化,也談經濟與飲食,以至于男女情欲、時裝、插畫動漫,俗世生活的每個面向也不被遺棄,就像陳冠中在其文章里常常強調的,香港因為沒有文以載道的大傳統于頭上泰山壓頂,便能像黑夜煙花般百彩璀璨,“人言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總能在碰碰撞撞中讓有不同需要的人找尋到不同的滿足。

每年書展結束,總仍有人批評這像港式茶餐廳的街坊派對,喧嘩有余,氣質不足。如果我是香港書展負責人,也許會作出如下回應:先不論批評者完全漠視書展舉辦了這么多的文化講座,即使只看賣書的俗世熱鬧,也應該考慮到,有不少父母從年頭到年尾恐怕就只有這么一回愿意帶孩子往有書的地方逛逛,那么,這樣的“街坊式書展”確實還有存在價值。

為什么孩子不喜歡閱讀

家長們或許只是純屬好奇,來開開眼界,來撿撿便宜,但無論如何,只要大人肯把雙腳踏進會展,被他們牽著來的孩子也就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書本。好書壞書,深書淺書,你永遠不知道將在何時何地觸碰到第一本啟蒙之書。

若往深層里想,更值得提出問號的是:為什么孩子不喜歡閱讀?

臺灣作家唐諾曾對此有所觀察:“如今我們不吝惜給小孩一大堆書,卻沒給他們讀這些書的時間,這是太多事太多東西的壅塞童年,像他們肩頭上動不動就十斤重的大書包,像他們擁擠不堪的學校教室或補習班才藝班,小學二、三年級就開夜車念書絕不是什么新鮮事。”

在唐諾眼中,學校課本是令孩子討厭閱讀之源,因為學校教育的宿命保守性和安全性是“在同一年紀但其實個個心性、興趣、才分不同的小孩中,勉強尋找出一個最基本的公約數來,這個尺度,本來就把幾乎所有精彩的、有獨特個性的、富想象力的,但也因此不穩定、帶著爭議甚至說有‘危險’的美麗東西給排除出去。一個人如果每天被迫和那寥寥兩本無趣的教科書相處十二個鐘頭以上,若他還掙到半小時一小時自由時間,你以為他還肯再打開另一本書來看嗎?”

教科書的劣性足以磨滅學生對閱讀的胃口,課外書再美再好,孩子們早已無福消受;可惡的教科書,是謀殺閱讀的利劍,見血封喉,孩子們死得不明不白。

香港書展當然需要精益求精,但更有需要全盤改革的是我們的教育制度、考試方式、教科書質素;而正因教育制度失敗如此、考試方式守舊如斯、教科書質素墮落如斯,我們才更有理由鼓勵孩子到書展開開眼界,對不對?

網絡編輯:吳杰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