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出身不再決定命運——美國教育平權運動40年
在過去的四十多年中,美國的精英階層發起的一場教育平權運動,正在使強勢群體自覺地為弱勢群體做出犧牲,以實現平等的夢想,并為美國社會注入持續不衰的活力。
責任編輯:曹筠武 實習生 劉星 馬曉旭
一場由政府社會精英共同發起的教育平權運動,使強勢群體為弱者做出犧牲,以實現平等的夢想,并為未來的美國社會注入持續不衰的活力。
在紀錄片《等待超人》中,來自美國洛杉磯市的西班牙裔小女孩黛西面臨這樣一個難題:她夢想成為一個獸醫,這個夢想要從學好8年級的數學開始——然而在她所在社區的史蒂文森初中,只有13%的畢業生數學是合格的;而在史蒂文森的直升高中羅斯福中學,只有3%的畢業生成績可以達到申請四年制大學的最低標準,57%的學生甚至無法畢業。
類似的命運不只降臨到黛西一個人身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羅伯特·拜耳凡斯將像羅斯福中學這樣,有40%以上學生不能按時畢業的高中稱為“輟學工廠”,這樣的“工廠”在全美有2000所以上。
你所在的地區有100所公立中學,卻只有1所“明星學校”。假如你不在那個社區,父母又沒錢送你去私立學校,就只好困在自己社區的中學里。在這里,要與那些家庭背景良好、享受優越教育資源的白人孩子公平競爭上大學,幾乎難于上青天——這就是美國“窮二代”被復制的邏輯,與世界任何地方并無二致。
然而,在過去的四十多年中,美國的精英階層發起的一場教育平權運動,正在使強勢群體自覺地為弱勢群體做出犧牲,以實現平等的夢想,并為美國社會注入持續不衰的活力。
讓落后者先起跑
剛剛就任美國駐華大使的駱家輝時常提起他的早年經歷——1968年,他從西雅圖的一所公立高中畢業,考進了耶魯大學。對他而言,這個轉折有改變命運的意義——他出生在種族歧視十分嚴重的50年代,身為退伍軍人的父親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