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20110804)
既然城市公共資源的改善有賴于企業與職工的共同努力創造,為何卻在應該分享城市發展成果、共享城市公共服務的時候,農民工卻被人為地阻擋在城門之外?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積分政策,添點溫情
◆回應“積分入戶,逼城市前進”(2011年7月28日《南方周末》時局)
眾所周知,城市有限的公共資源難以在短期內將現有農民工全部納入城市。但是,我們不禁要問,農民工為什么來城市?是因為城市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是他們提供的就業崗位吸引了大批農民工涌入城市。但是,為什么當初讓這些企業進城投產時,沒有說城市有限的公共資源滿足不了其需求?其次,既然當初沒有對企業進城設定評級標準,卻為何對依附其上的農民工設定進城條件?再說,既然城市公共資源的改善有賴于企業與職工的共同努力創造,為何卻在應該分享城市發展成果、共享城市公共服務的時候,農民工卻被人為地阻擋在城門之外?因此,積分入戶政策請充分考慮農民工的歷史貢獻,再提高一點農民工分享的積分,讓我們的入戶政策真正包容、開放、有溫情!
(北京 王永生 人社部公務員)
筑路當學百年老街
◆回應“城市道板也可以這樣鋪”(2011年6月30日《南方周末》自由談)
如果說很多人不能到德國不萊梅一睹石頭路面的風采,不妨來我們哈爾濱感受下徜徉在方石路面上的愜意。說到哈爾濱,言必及她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上的方石是1924年俄國人設計的,也是用一根根石條垂直鋪成,人們看到的渾圓光亮的石塊路面僅僅是它們的一個個斷面。
為了更好地保護它,1997年市政府將中央大街改造成了一條步行街,但它并不是全封閉的,有很多路口仍然允許車輛通過。即便如此,近一百年過去了,這條老街從未出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