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荒
海量散養戶迅速離去,而超級大戶剛剛進場所留下的空窗期,造成肉價上漲。雖然凍肉儲備拋庫收效甚微,但進口豬肉正在部分地填補這一空當。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敏夏 黃超
養豬這個在中國盛行了六千年的古老行當,終于走到了生產力劇變的節骨眼上──無論是市場的力量,還是政府的力量,都在推動著規?;B豬對傳統散養的全面替代。這正是以農戶為單位的傳統農業和以規模經營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的分野。
海量散養戶迅速離去,而超級大戶剛剛進場所留下的空窗期,造成肉價上漲。雖然凍肉儲備拋庫收效甚微,但進口豬肉正在部分地填補這一空當。
(Georgios Kefalas/東方IC/圖)
羅阿姨拆豬圈
豬價高漲時拆豬圈,羅阿姨不再遵循“豬周期”規律。她說最重要的原因是,養一年豬還不如打工一個月賺的多:“我老公現在在廣漢采砂,一個月能賺兩三千塊錢。”
8月的第一天,在中國第一養豬大省四川省會成都市區里,農貿市場上的各類豬肉價格,又朝上跳了一塊錢,一斤純瘦肉已經賣到19塊了。
過去一年來,全國豬肉價格一路飆升至歷史新高,還帶動了CPI的狂漲。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4%,也創下了三年新高。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7%,對CPI漲幅貢獻超過兩成,一度引得溫家寶總理親自調研。
雖然豬肉行情火爆,在成都50公里以外的廣漢養豬戶羅阿姨,卻把自家的小豬圈都給拆了。
50來歲的羅阿姨家所在的廣漢連山鎮,處于四川盆地腹心,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農業發達。這里有戶戶養幾頭十幾頭豬的悠久傳統,羅阿姨家也不例外。
散養戶們究竟為市場提供了多少豬肉,由于缺乏統計,南方周末記者始終未能尋找到可信的說法,但一個基本共識是:在2000年之前,中國的豬肉供應基本上靠散養戶,而此后則漸漸減少,不過這些千千萬萬的散養戶們至今依然對豬肉供應發揮著重要作用。
通常來說,豬肉價格走高時,會吸引大量養豬戶增加喂養,直到價格跌落時再反之,這個價格起伏過程大約三年左右,被學界稱為“豬周期”。
前兩年豬價行情不好,羅阿姨確實“歇了”,可現在行情好了,羅阿姨卻不再遵循“豬周期”規律了——最重要的原因,她說,“我老公現在在廣漢采砂,一個月能賺兩三千塊錢。”
這樣的收入,對生活在四川農村的家庭,生活綽綽有余。她掰著手指數了下,豬肉價格是上去了,但飼料貴、豬種貴、人工也貴,又臟又累一年下來,養幾頭豬還不如老公打工一個月賺得多。
現在,不再和豬打交道的羅阿姨,日子過得很是安逸,每天“打打麻將、到處耍”。“我們鎮上已經沒幾家還養豬的(散養戶)了。”羅阿姨說。
在養豬“不賺錢”的羅阿姨拆豬圈的時候,“中國首富”、“飼料大王”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卻仍在養豬事業高歌猛進。7月他才宣布,未來5年要在遼寧投資50個億,其中就包括養豬300萬頭。
同樣是豬價狂飆的背景下,羅阿姨和劉永好各自的價值判斷,正是以農戶為單位的傳統農業和以規模經營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的分野。
養豬,這個河姆渡時期就已存在的行當,走到岔口。
散養戶退場
記者從一線農戶、豬販以及大型養殖場主所反饋的散養戶退出比例,多在五到八成,乃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