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10804)

讓公布遇難者名單成為一項制度,讓個體生命的尊嚴、讓災難的真相,凜然閃爍在這份莊嚴肅穆的名單之中,并時時提醒各級政府,“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人的生命安全”。

責任編輯:史哲 助理編輯 陳斌 實習生 陳建宇

(2011.7.27-8.2)

No.1 讓公布遇難者名單成為制度

《人民日報》,2011年7月29日,作者:李泓冰

(原文摘編)在“7·23”動車事故現場,溫家寶總理說:“我們不要忘記這起事故,不要忘記在這起事故中死難的人。這起事故讓我們更警醒地認識到,發展和建設都是為了人民,而最重要的是人的生命安全;它也讓我們認識到一個政府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人的生命安全。”

是的,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千呼萬喚中,我們等來了分批公布的遇難者名單,那39個沉甸甸的生命,以黑色的字體悲哀地呈現在公眾面前。他們各自的人生故事或精彩或溫暖,卻都在那個電閃雷鳴的雨夜里被強行終止。

在以前不少群死群傷事故中,遇難者總是被濃縮為一個孤零零、冷冰冰的數字。對任何一場災難,抵抗遺忘最有效的一個方式,就是盡可能多地發掘與人性相關的生命細節。唯其如此,我們才能通過他們受之父母的姓名去還原這39條生命曾經的溫度……只有一個個曾經的生命變得具體的時候,生者才會更加深切地意識到責任的重量。

自汶川大地震起,第一次有了為平民群體性遇難舉哀的先例。然而,尊重生命的意識還需繼續走向制度層面。天災人禍之后公布遇難者和失蹤者名單,在很多地方還是一個難以突破的雷池。切盼讓公布遇難者名單成為一項制度,讓個體生命的尊嚴、讓災難的真相,凜然閃爍在這份莊嚴肅穆的名單之中,并時時提醒各級政府,“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人的生命安全”……

【推薦理由】人權其實沒那么復雜,在動車事故中,它簡單到就是一個一個遇難者的姓名。對致力于發展的政府而言,如影隨形、不能回避的一個終極追問就是:你的發展為了誰?最終誰得到了發展?就發展本身的內涵而言,主語始終是每一個活生生的人。政府可以從中推一把,但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把發展的內涵給置換和異化掉了。沒有了“人”的發展就好比人失去了靈魂,我們必須要守住發展的魂!

No.2 悲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