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越開顏,吸引力越大——華裔在美歐俄境遇全景圖
美國是自由社會,歐洲(主要是西歐與北歐)是階層社會,而俄羅斯是轉型社會。華裔群體的境遇,呈現出由高到低的梯度:在美國最好,歐洲次之,俄羅斯最差。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陳建宇 晉良子
美國是自由社會,歐洲(主要是西歐與北歐)是階層社會,而俄羅斯是轉型社會。華裔群體的境遇,呈現出由高到低的梯度:在美國最好,歐洲次之,俄羅斯最差。
這是一幅有意味的圖畫。駱家輝,61歲,曾任美國商務部長與華盛頓州州長,一位中國香港移民之子;奧巴馬,50歲,現任美國總統,曾任聯邦參議員,一位肯尼亞移民之子。日前,這兩位站在媒體的聚光燈下,前者獲后者提名,出任美國駐華大使,以接替已于美東部時間2011年4月30日卸任的前駐華大使洪博培,這已成為中國廟堂與民間的共同關注。
兩位仁兄有個共同點,即地位與出身之間的強烈反差,這本身就構成了美國社會開放性的一個例證,很有視覺上的沖擊力。
當然,駱家輝在美國的際遇只是一個個案,不能就此匆匆忙忙下結論,說這已證明了華裔在美國的境遇非常之好。我們需要畫一幅華裔群體在美歐境遇的《清明上河圖》式的全景圖。
這幅全景圖可分成三個部分:美歐各國可以分為三個區域組別,依次為美國、歐洲(主要是西歐與北歐)、俄羅斯。華裔群體的境遇,呈現出由高到低的梯度:在美國最好,歐洲次之,俄羅斯最差。
2011年8月1日,美國前商務部長駱家輝在家人的陪同下,宣誓就任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祖籍中國廣東,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州長,第一位華裔駐華大使。 (資料圖片)
一 華裔人口:美國最多,歐洲次之,俄羅斯最少
這里所說的華裔,是指有中國血統,但長期工作和生活在國外者。包括兩類,一類是華人,為有中國血統的外國公民;另一類是華僑,為僑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是為中國僑民。中間也有過渡地帶,如已移民國外,取得了長期居留權,但要過一定年限才能取得所在國國籍,這是“即將成為華人的華僑”。所以,“華人~永久居民~華僑”是一個連續的分布,而且,華僑可能會轉化為永久居民,永久居民則會轉化為華人。
美國、歐洲和俄羅斯三個區域的華裔,在構成上有一個共同點,絕大多數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成為華裔的,就發生在短短30年內。這些新華裔,大部分為第1代華裔,小部分為他們生育的子女、成為第2代華裔(該種情形僅限于美國與歐洲,不包括俄羅斯)。
以美國為例。2011年2月10日,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與馬里蘭大學美籍亞裔中心聯合發布的“2011年美國華裔人口動態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4.1%的華裔出生在海外,35.9%出生在美國。
在美國的華裔,無論是絕對數字,還是占總人口的相對比例,相對于歐洲與俄羅斯都是最高的。截至2009年,美國華裔人口達到363.9萬。而2000年普查,華裔人口僅為243萬。
歐洲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經調查認為,截至2008年9月,在歐洲和俄羅斯的華裔總人數約250萬人。在西歐與北歐,華裔人口規模最大的為英國和法國,在40萬至60萬之間;德國、西班牙與荷蘭次之,在10萬至20萬之間;比利時、瑞典和奧地利對移民的進入控制較嚴,華裔在3萬左右,其他國家均在3萬及以下。
在俄羅斯的華裔大致維持在10萬至60萬之間,但絕大多數在當地并無長期合法居留權,故“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些人流出,另一些人又流入。
二 境遇好,華裔人口就多
華裔在美國、歐洲和俄羅斯的人口分布差別并不是偶然的,恰恰與他們在這三個區域的境遇是正相關的:境遇越好的地方,人去得越多,正是境遇差別導致人口分布差別。就美國與歐洲而言,人口的多少,又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