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春天的陽光沐浴每一個人
8月4日的南方周末又推出不少引人思考的好文章。其中,《窮孩子沒有春天?》和《社會越開放,吸引力越大》兩篇文章結合起來閱讀,我有了“驚人發現”?!陡F》文分析了我國目前寒門子弟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的問題,《社》文則剖析了華裔在美歐俄的境遇全景圖,認為目前華裔的境況正與三地自由社會、階層社會與轉型社會的特征相對應,處境好壞與社會流動性程度成正比。這對理解《窮》文的現象極具啟發意義。
傳統中國并沒有形成西歐那樣嚴格的等級制度,除短暫的魏晉時期人們一度重視門第和出身,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保持了較強的社會流動性。尤其是科舉制度的發達,為下層社會向上層社會的流動開了一扇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情況在“封建中國”并不鮮見,應該說這一制度對于保持社會穩定和開放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整個社會經歷了急劇變革,但不同階層之間的大規模流動一直沒有停止,無論是政界、商界還是學界、軍界,其精英出自中下層的不管是總量還是比例都不小。直至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通過上學或參軍,完成自身的階層躍升還非常普遍。九十年代初,我在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就讀,全班60多名同學80%都來自農村或縣城。研究生是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讀,全班六十多人竟無一人來自北京。并且發現,本科、碩士、博士“出身中下層”的比例越來越高,尤其是博士中,來自于大城市的簡直鳳毛麟角。這和《社》文中所說的美國社會類似,階層和階層之間是連續的分布,處在不斷的流動之中,與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活躍相互作用,而整個社會則是穩定的。
新世紀以來,本應更為活躍的社會階層流動并沒有如期而至,相反逐漸轉型為歐洲那樣的階層社會,農家子弟進入一流高校的難度越來越大,畢業后進入“公門”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就筆者所在的北京市法院系統,從近十年來的招錄情況也可以看出,來自“草根階層”的生源越來越少。呈現出社會階層分化與固化日益明顯,階層斷裂與隔絕日益加重的情況。
應該說,寒門子弟難進一流高校與階層分化加劇是互為因果的,這種情況無論是政府還是民眾都是不愿看到的。要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執政黨、政府的決心,需要對弱勢群體和底層民眾的傾斜,也需要中上階層的分權與讓利,畢竟“社會越開放,吸引力越大”,人人都會從中受益。
網絡編輯:休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