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大戰滇池

雖然滇池如今不臭了,藍藻未像往年爆發,更多的昆明市民卻不相信水葫蘆和中山杉能贏取滇池污染治理之功,更不解政府的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

責任編輯:王 剛 實習生 沈茜蓉 姚永泳 許凱

站在昆明西山腳下面對滇池,張正祥看到近岸的水面漾著綠油漆般的藍藻,一個個圍網切隔開水面,里面盛繁著水葫蘆。

在他的記憶里,水葫蘆是滇池的一大污染源,其腐爛的莖葉曾令滇池的水惡臭撲鼻。在1999年昆明世博會前夕,泛濫滇池達12年之久的水葫蘆才基本被打撈干凈。

而如今,盛繁的水葫蘆卻是昆明市政府綜合治理滇池污染的主要措施之一,用于吸附滇池里的氮和磷。

大片的水葫蘆試驗地 (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按照昆明市政府規定,水葫蘆在滇池圈養22平方公里,在滇池流域35條入湖河道及84條支流(溝渠)水域圈養了4平方公里。

而張正祥更憂心腳下坡岸上那一大片新植的中山杉。在2007年滇池管理局(以下簡稱滇管局)種中山杉后,他發現了滇池的生態系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生命力最強的水生植物——水薄荷不在了。而中山杉已在滇池沿湖、濕地、河道等種植39.4萬株。

張正祥是著名的民間“滇池衛士”。為了保護滇池,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右手殘疾、右眼失明;傾家蕩產并欠外債二十多萬元;兩任妻子先后離他而去,三個女兒離家出走;因為持續30年的保衛滇池行動,2011年,他被選入國家形象片。

“滇池治污,越治越污。”在張正祥眼里,昆明大規模種養水葫蘆和中山杉,已經影響到了當地生態。在有水體的地方,自來水水源地松花壩水庫、公園和一些住宅小區的景觀池塘,皆覆蓋上了水葫蘆。

部分人的生活為之一變。滇池邊的“巾幗打撈隊”,在成立23年后,任務由此前的專職清剿水葫蘆陡變為種養它。搞綠化的生意人王長軍(化名)則更是賺得盆滿缽滿。

“嵩明和江川的水葫蘆都被撈凈了,一苗水葫蘆被炒到0.5元,高的到1元。一畝長成,不出一個月就長成一大片。”王長軍說。

雖然滇池如今不臭了,藍藻未像往年爆發,更多的昆明市民卻不相信水葫蘆和中山杉能贏取滇池污染治理之功,更不解政府的葫蘆里究竟賣的是什么藥。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