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搞民族小歌舞晚會——陳凱歌和“希夷之大理”
“希夷之大理”是陳凱歌導演的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陳凱歌的期待是“國際水準的大制作”;而當地政府把它當作拉動旅游的“試金石”,希望短時間內吐出更多的“金子”。
責任編輯:袁蕾 姜弘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李倩 楊海泉
“希夷之大理”是陳凱歌導演的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陳凱歌的期待是“國際水準的大制作”,為此,他和制作團隊不斷做“加法”;而當地政府把它當作拉動旅游的“試金石”,不斷做“減法”,希望短時間內吐出更多的“金子”。
為了與“印象”系列區分開來,陳凱歌的團隊強化了“希夷”的概念,突出了“奇幻神話劇”。絕對不寫民歌、絕對不跳民族舞,不搞民族小歌舞晚會,是他們的一條原則。 (CFP/圖)
云南大理古城,原本一座安靜清幽的小城,如今夜夜笙歌——一臺名為“希夷之大理”的實景演出,自2011年7月6日起,每晚都在古城近郊的北水庫上演。
“希夷之大理”是陳凱歌導演的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他的制作團隊更愿意稱之為“奇幻神話劇”——與張藝謀的“印象”區隔開來。如果說“印象”系列是歌舞表演,“希夷”則更像一出音樂劇,陳凱歌把大理民間愛情神話“望夫云”寫成了劇本——南詔阿鳳公主與蒼山上的年輕獵人相愛,卻遭到父王阻撓,請來法師將獵人打入海底變為石螺。公主懇求法師讓獵人復活,邪惡的法師同意讓獵人復活3分鐘,但代價是公主隨后會和獵人一同死去。要不要這3分鐘,是擺在公主面前的選擇題。
“州長給演出提了100條意見。”陳凱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首演結束后的新聞發布會,他只出現了幾分鐘,“一直在和州長溝通修改方案”。事實上,他和他的團隊不僅要應對來自政府的壓力,還要面對公眾對于演出“破壞環境”、“擾亂古城氣質”的質詢。
進與退之間,“希夷”歷時近三年才拉開大幕。
陳凱歌的“一次性買斷”
夜幕降臨,聲光電起,一座巨型彩虹橋飛跨水庫,彩虹橋上,公主和獵人相遇了,他們一見鐘情。
陳凱歌為演出取名“希夷之大理”,語出老子《道德經》“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聲音太大了,反而聽不見,形象太大了,反而看不見,“我們說人的情感似乎看不見摸不著,但實際它存在,還很強烈。&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