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出沒,深海爭霸——中國海洋深潛歷程揭秘

各國對海底資源的爭奪,推動了深海下潛的紀錄不斷被打破,在這場海底資源圈地運動中,其他國家在50年前就已起跑,中國如今拼命追趕,這中間經歷了怎樣的曲折艱辛?

責任編輯:何海寧 曹海東 實習生 史秋娟 胡清

各國對海底資源的爭奪,推動了深海下潛的紀錄不斷被打破,在這場海底資源圈地運動中,其他國家在50年前就已起跑,中國如今拼命追趕,這中間經歷了怎樣的曲折艱辛? 

逼近7000米

5000米的深海是什么樣子?目前,已有3個中國人能夠身臨其境。

2011年7月26日10時12分,當“蛟龍”號主任設計師兼試航員葉聰、聲學專家楊波和潛航員付文韜依次出艙之時,東太平洋的下潛指揮現場、萬里之外的北京視頻會議現場一片歡騰。

歷經近十年的努力,中國載人深潛計劃終成現實,5057米——這一紀錄使中國載人深潛進入5000米時代。

這只是開始,隨后一周內,紀錄屢被刷新,在5000米級別的五次下潛中,最大下潛深度達到了5188米。

僅僅一年前,人們還在為3759米激動。2010年“蛟龍”號潛入3759米深海后,中國已成為繼美、法、俄、日后,第五個3500米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國。

5000米深潛成功后,意味著中國載人深潛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海洋石油和礦石資源主要分布在3000米到4500米的海底。這也是各國潛水器工作水深集中在5000米以下的主要原因。

不過,5000米并非是深潛極限。早在1960年,英國人D·華爾頓和深潛器發明者之子丁·畢卡第,就曾乘坐“曲斯特II”號,在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下潛到10916米,創造了迄今為止的人類最大下潛深度。這一深度也被稱作“太平洋挑戰者深度”。

但這種帶有浮力艙的早期載人潛水器,由于活動范圍有限,并未成為主流。各國紛紛選擇了在海底可以自由活動的自航式潛水器。

目前,全世界共有各類載人深潛器13艘,其中有11艘由日本、法國、俄羅斯和美國的不同組織使用。這些載人深潛器均屬自由自航式,其經常下潛深度主要在5000米以內,而其最大潛航深度則在6000米到6500米之間。其中,日本“深海6500”號,6500米;美國“海崖&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