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資錢從哪里來?——“第二央行”推動中國經濟走向“高鐵模式”
在“第二央行”的支撐下,政府主導的投資已取代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也在2009年后形成了“以速度掩蓋質量”的“高鐵模式”
責任編輯:顧策 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敏夏
■ 地方政府與商業銀行結盟,吸收民眾儲蓄投向基建與房地產項目,相當于繞過央行“創造”了一大筆新的貨幣,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相當于“第二央行”
■ 在“第二央行”的支撐下,政府主導的投資已取代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也在2009年后形成了“以速度掩蓋質量”的“高鐵模式”
眼下的中國經濟,悖論重重。
悖論一,在中國GDP仍保持9%以上的增速時,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卻“跌跌”不休:2011年8月8日曾探底2497.92點,之后也始終未能突破2600點的低位。
悖論二,盡管股市很熊,上市公司的業績卻非常之好:截至8月12日,滬深兩市發布半年報的711家上市公司,平均凈利潤同比增長33%。銀行股更是一枝獨秀,在“世界罕見”的貨幣緊縮政策(自2010年1月至今,1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5次加息)凍結了20萬億資金后,銀行今年上半年還能創下超過50%的整體凈利潤增長率!
悖論三,作為國有企業大股東的各級政府及國資委,在如此熊市階段,居然還迫不及待地減持套現: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地方政府及國資委減持上市公司股份1.76億股,套現金額約33億元。
然而,這些悖論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經濟真相?
從出口拉動到投資拉動
政府主導的投資浪潮涌向了上萬億的高鐵,上萬億的保障房,4萬億的水利工程,以及地方政府十二五規劃中總計十幾萬億的新興戰略產業。
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而言,在很多方面都是個分水嶺。
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就是,伴隨著金融危機之后國際市場需求的低迷,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已經悄然由出口制造轉變成了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2010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例已經高達48%以上,而2003年,這個比例為38%。
根據國際比較,在一個典型的新興經濟體里,投資占GDP的比重通常約為30%。
高鐵建設投資作為這一投資模式的代表,從2007年的1772億元劇增至2010年的7074億元,創下了世界鐵路建設投資史上的空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鄺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