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丟了
現代城市兒童普遍存在“自然缺失癥”,自閉、社交障礙、依賴網絡、沉迷游戲,與自然割裂愈來愈深。由此而來的自然體驗教育在各大城市悄然興起,但依然非“主流”。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史秋娟 胡清
現代城市兒童普遍存在“自然缺失癥”,自閉、社交障礙、依賴網絡、沉迷游戲,與自然割裂愈來愈深。由此而來的自然體驗教育在各大城市悄然興起,但依然非“主流”。
“因為蒙上眼睛,我第一次聽見腳踩落葉的聲音,才知道樹干是那么粗糙。”一位母親興奮地說。她身處寂靜的山里,距離福州市區約十幾公里。
這里樹木繁茂,環境清幽,蟲吟漫山遍野。2011年8月13日至14日,福州樂享自然工作室在這里開展了“親子自然體驗”活動。帶隊的老師是臺灣最大的環保組織——臺灣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林耀國等二人,課程設計為體驗自然。
“樂享”是一家商業機構。雖然本次活動注定虧本,但他們樂觀地認為這是一個前景看好的商機,因為現代城市兒童普遍存在“自然缺失癥”。
“自然缺失癥”并非一種病,而是描述現代人們與自然的割裂越來越深的現實。在對自然缺失癥研究較早的瑞典、日本等國,自然缺失癥的比例相當之高,中國的情形可能更為嚴重。
近日,南方周末和新浪聯手做的網絡調查顯示,城市兒童戶外活動的場所以人工化的小區和公園為主。他們對自然的體驗越來越少。
而城市仍在擴張,荒野逐漸消失。
2011年8月13日至14日,福州樂享自然工作室開展“親子自然體驗”活動。 (劉智超/圖)
城鎮吞沒荒野
10歲的李蓮(化名)第一次離開父母,和陌生人住在山里。
就在前幾天的某個早上,她的父母探討著一個話題:人的社會屬性越多,就越浮躁,需要用自然屬性來平衡,所以人要不時回歸自然。
但人們回歸自然的成本越來越高,因為鄉村、荒野逐漸被城鎮淹沒。
這種局面不僅福州獨有,世界上很多城市居民都面臨著相似的困境,而且,現代城市建設“去自然化”十分嚴重。
胡卉哲是自然之友環境教育負責人,北京人,生于1970年代。兒時,她家距離鄉村或荒野很近,不論是胡同平房,還是樓房大院,常有濃蔭遮蔽,出城不遠就有菜地、水塘,樹枝、昆蟲都是玩具。而近年以來,瘋狂的房地產吞噬了鄉村和原野。
在工業化進程早于大陸的臺灣,此種現象亦然。城市、社區的建設均以人為中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