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元,在中國的美國制造
五位美國藝術家參加廣東時代美術館舉辦的展覽“換位思考——在中國的美國制造”。他們的任務是在廣州駐地,利用廣州各大批發市場里發現的材料,以及中國的人力來制作作品。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楊海泉
為什么中國藝術家里沒有女性?
“為什么這五位中國藝術家里沒有女性?”2011年7月,在廣東時代美術館舉辦的“認同的焦慮”研討會上,參加對談的五位年輕美國藝術家劈頭就問。
對談的另一方是中國五位同樣年輕的藝術家,與前者一樣,都是采用日常用品來創作作品,剛巧全部都是男性。
在美國,性別和種族都是嚴肅而敏感的問題。
“不是我們女性的地位特別差,也不是說我們不管,而是女性這個問題在我們這個社會里不是最突出。”策展人沈瑞筠趕緊解釋。
沈瑞筠在美國生活了八年,回國后跟年輕藝術家交流,發覺中國藝術家關注的事情跟美國很不一樣。中國藝術家的作品經常聯系到當下的社會現實,美國藝術家則沒有那么直接;中國藝術家同樣也不理解美國藝術家,比如為什么介紹作品時總要說到歷史、理論,他們覺得作品就是作品,扯那么多干嘛。
正是這些“不理解”讓沈瑞筠認為有必要“換位思考”,只不過她本以為雙方會在藝術上多有交流,沒料到雙方會在這樣的基礎問題上擦出火花。
五位美國藝術家參加的是正在廣東時代美術館舉辦的展覽“換位思考——在中國的美國制造”。展覽開幕時,他們已經在廣州生活了15天。他們的任務是在廣州駐地,利用廣州各大批發市場里發現的材料,以及中國的人力來制作作品。
為方便他們尋找材料,時代美術館提前走訪了廣州三十多個批發市場,內容涵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