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能是充滿希望的悲觀主義者”——專訪勒克萊齊奧

“文學傳統經常通過一個孩子,或者女性的角度來去敘述一個時代他們所經歷的東西,包括老舍的作品,狄更斯也有這樣的敘事方式,我是承襲了這種敘事方式?!?/blockquote>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李倩

勒克萊齊奧在中國有一個漫長的慢熱過程,他五次來到中國,直到今天——在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3年后,才遭遇到最熱烈的圍觀。在上海書展上,一口氣簽了1200本書。 

漂泊的生活從勒克萊齊奧的祖輩就開始了。他們住在布列塔尼,因為那里很窮,有了機會就去外邊闖世界。他的祖上就這樣到了毛里求斯,那只是個很小的島,于是很快就又離開;勒克萊齊奧的父親在尼日利亞做醫務官員,一個叔叔在特立尼達當醫生。

二戰開始時母親回到法國南部跟家人在一起,父親留在尼日利亞,勒克萊齊奧就出生在法國尼斯。他的童年早期完全是在戰爭時期度過的,人生最初的記憶之一,就是一枚炸彈落在姥姥家房子不遠處,地動山搖。炸彈是加拿大軍隊投的,他們在打駐扎尼斯的德國部隊。

然后他和母親回到非洲隨父親生活。父親說英語、法語和克里奧爾語——一種由葡語、英語、法語及非洲語言混合簡化而成的語言。沒有真正的母語,或者文化根源,“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稱為‘我的國家’,法國也不是,‘我的國家’只存在于想象里。” 勒克萊齊奧曾經這樣說。

他要找一個屬于自己的領地,結果就是書本。他的祖父母有豐富的藏書,所以在很小的時候他就讀了大量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的文學作品,很多都不是適合小孩看的,比如《堂吉訶德》。他喜歡讀法語版的植物大百科全書,因為插圖很美;還有19世紀的“對話大辭典”,教女人怎樣說話,尊重她們的丈夫——那時候女人不上學,就靠這種書受教育。

旅行是勒克萊齊奧的愛好甚至宿命。相比歐洲的發達城市,他更喜歡遙遠的,也許西方現代文明還沒夠著的地方。對他來說,西方的文化太單調了,對都市、技術的極大強調反而抑制了其他的文化表達,比如宗教和情感。“在理性主義的名義下,整個人類不可知的那一部分都給遮蓋掉了。”他曾這樣抱怨著,游歷于非洲、南亞、墨西哥、毛里求斯、韓國……如果諸事順遂,他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