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動刀“中外合作辦學”

現在的情況是,外國大學的經驗沒有真正影響到作為合作一方的國內大學,反倒是中國式的應試教育正滲透到合辦的大學中。

責任編輯:馬昌博 李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口頭上都講得冠冕堂皇,但其實不少腦子里裝著的都是錢”。

寧波諾丁漢大學理事長徐亞芬曾遇到過國外學校直言不諱地表示可以“賣文憑”——每發一份該校文憑,收費近一萬美元。

教育部學位中心副主任王立生亦承認管理上的欠缺:中外合作辦學,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管理體系,很多地方僅僅把它當成外事工作來管。

現在的情況是,外國大學的經驗沒有真正影響到作為合作一方的國內大學,反倒是中國式的應試教育正滲透到合辦的大學中。

教育部去年公布了四百多家合法的中外合作辦學名單,并規定7種學歷證書不能獲得認證。 (CFP/圖/圖)

全國六百多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即將接受教育部更“貼身”的監督。

過去幾年,這一教育領域規模擴張迅猛但又亂象叢生。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大量名不副實的合辦項目幾乎令中外合作辦學陷入聲名掃地的信譽危機,這與教育部的核心初衷——“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相去甚遠。

2011年7月底,教育部黨組在京召開的務虛會上傳出消息:將全面實施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質量評估。

此前,評估工作已于2009年下半年試點開展,但范圍僅限天津、遼寧、江蘇、河南四省市。如今評估全面鋪開,將令教育部對合辦機構和項目的生死存亡擁有更主動、更牢固的控制權。

有效的評估和管理或許可以逐漸洗刷中外合作辦學的壞名聲。但是,還有更多問題橫在面前:國內一流大學缺乏意愿,國外一流大學疑慮重重,各利益相關方同床異夢,中外教育管理體制需要磨合……中外合作辦學處于尷尬境地。

大部分都是二三流大學用來掙錢的

盡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中外合作辦學堅持“公益性原則”,但賺錢仍是許多此類項目的主要目的。

“我們參與合作辦學的一些學校,口頭上都講得冠冕堂皇,但其實不少腦子里裝著的都是錢,這是中外合作辦學現階段存在的最大問題。其他的問題都是從中派生出來的。”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簡稱“學位中心”)副主任王立生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學位中心是教育部直屬事業單位,其評估處負責開展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王茜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