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香港出?!醒朊鞔_授權香港為唯一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已在內地形成“堰塞湖”的人民幣從香港開閘放水,不僅有緩解高通脹之意,更意味著通過香港市場,有限度地打通了各路資本與內地實體經濟之間的通道。
責任編輯:鄧瑾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羅敏夏
■美債危機引發的全球“亂世”之中,人民幣加速崛起。
■已在內地形成“堰塞湖”的人民幣從香港開閘放水,不僅有緩解高通脹之意,更意味著通過香港市場,有限度地打通了各路資本與內地實體經濟之間的通道。
■但是,這一離岸中心會將更多的人民幣帶出去,還是會將更多的美元放進來?
人民幣正在加速國際化,圖為巴基斯坦伊斯蘭堡的一個貨幣兌換點,大門上貼著美元與人民幣的標志。 (AAMIR QURESHI/東方IC/圖)
人民幣“堰塞湖”在港開閘
在曾蔭權和香港金管局局長陳德霖在內的政商兩界人士看來,中央政府的這個“大禮包”不僅及時,而且實惠得令他們“喜出望外”。
潮水般的美元或將再次兵臨中國城下,而中國用“銅墻鐵壁”護住的同樣泛濫的人民幣,早已成為危險的“堰塞湖”。
此時,城外的錢想方設法要進來,而城里的錢卻正在千方百計想找出路。
城外的錢,在環顧四周后,發現美歐正深陷債務危機泥沼中不可自拔,美國還很有可能通過第三次大規模印鈔,以美元貶值來刺激經濟;而經濟仍處于高速運轉、人民幣正快速升值的中國,仍是很好的歸宿——即使什么也不干,都能每年坐收5%-6%的貨幣升值收益。
而城里的錢卻越來越多,堆積成一堆麻煩。根據中國的現行制度,通過貿易、投資或者各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渠道進來的美元,都被央行強制性地收入銀行體系。同時,央行被迫放出等值的人民幣。進來的美元越來越多,央行放出去的人民幣也越來越多,于是市場上的人民幣又以乘數效應泛濫,成為通脹之源。
中國境內的人民幣“堰塞湖”水位日益見漲,如何開閘放水卻一直困擾著決策層。
而更早之前就一直困擾他們的另一個重大問題,便是人民幣如何走向世界。目前,在中國依然實行著貨幣管制,美元與人民幣并不能自由兌換。
恰在此時,國際金融體系正在發生變化。
2008年的金融海嘯第一次把人民幣推上了世界貨幣舞臺候場——G20集團開始認真討論重建國際貨幣體系,也就是建立一個包含人民幣在內的更多元化的國際貨幣體系,以適應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新格局。
兩年多后,這個8月,美國主權信用評級在保持了94年的最高級別后被首次下調,引發全球恐慌,國際金融體系的變化進一步加劇。
在這一標志著“亂世降臨”(經濟學家謝國忠語)的歷史性事件之后,人民幣“出境”之旅明顯加速。
閘口選在了香港。
2011年8月17日,副總理李克強率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和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等高官赴港,參加在香港舉辦的國家“十二五”規劃與兩地經貿金融合作發展論壇。在這個論壇上,李克強正式宣布了中央支持香港進一步發展、深化內地和香港經貿、金融等方面合作六大政策措施。
其核心就是支持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鄺立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