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文以人重還是人以文重
中國古人重立功甚于立言,兩者兼具的讀書人,或文以人重,或人以文重,卻未必是自己的選擇
責任編輯:蔡軍劍 實習生 張雪歌
中國古人重立功甚于立言,兩者兼具的讀書人,或文以人重,或人以文重,卻未必是自己的選擇
中國古人對于歷史人物的地位,有一評價次序,主張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最后立言。所以《史記》中列傳的首篇是《伯夷傳》,講述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齊的故事。兩人反對周武王以方伯的身份領兵攻打其君主商紂王,到周武王滅商而成為君主后,他們遂不食周粟而餓死。這樣事功上沒有多少表現之人,仍可因其人格力量體現的意義而納入歷史記載,并領銜《史記》之列傳??芍糯臍v史意義,不盡取決于事功。歷史記憶的重要,體現在《易經》所說的“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
不過,“德”既有跨越時空的通達一面,往往又是與時俱進、隨地而異的。能歷久不衰而長傳的道德典范不多,因“立德”而青史留名的例子也很少。加以中國歷代皇帝都想要作之君作之師,所以士人自然也多朝立功立言的方向努力。大體上,真能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