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歲牡丹亭的現代蓋法——英國愛丁堡戲劇節手記之一

413歲的《牡丹亭》在勾欄酒肆堂會、手抄本才子文集里,在1949年之后的革命倫理里也絕算不上是“先進文化”。近幾年,卻越來越成為中國展示給世界的一枚文化徽標。這本身就是一種耐人尋味的轉變。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李倩

《牡丹亭》在蘇格蘭最大的劇院、愛丁堡節日劇院謝幕時,演員變換了各種隊形,依然不見掌聲消弱。樂師起初靜候掌聲平息,三四分鐘后忍不住悄悄起身收拾樂譜。一名提琴手回望觀眾席,一半自豪、一半愜意,大約還有幾分“何至于此”的不解。

8月的愛丁堡皇家大道是蘇格蘭風笛、街頭雜耍、海報、宣傳單、游人、掌聲、口哨聲、尖叫聲組成的喧鬧河流。在這條河道上,最醒目的是菊花。果綠、橙黃、粉色、紫色,肆意伸展的花瓣出現在街頭廣告、地圖、各種導覽手冊上。因為往往是局部特寫,這種原產亞洲,有三十幾個亞種、幾個世紀以來在歐洲備受喜愛的花卉變得讓人有些陌生。它是本屆愛丁堡藝術節的標志,也是其主題“東方在西方綻放”最形象的圖解。

按照藝術節總監喬納森·米勒的設計,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印度、越南、中亞的本土藝術,要在本屆愛丁堡藝術節上做“連環快照式”的集中展示。跑馬燈式的連環快照,或許會讓歐洲觀眾新奇,但這種新奇是“延時”的,因為他們看到的“快照”大部分拍攝年代已經有些久遠:

上海京劇院根據《哈姆雷特》改編的新編京劇《王子復仇記》是6年前的作品;臺灣京劇演員吳興國一人獨演12角的《李爾王》是12年前的作品;越南舞蹈家愛雅·索拉的《干旱和雨》首演于1995年;《薩莉亞》是印度舞蹈機構Nrityagram歌舞團過去十年作品的結晶;芭蕾舞劇《牡丹亭》誕生于3年之前……

當地時間2011年8月15日晚9:45,蘇格蘭最大的劇院、1915個座位的愛丁堡節日劇院掌聲雷動,演員已經變換了各種隊形謝幕,依然不見掌聲消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