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保護阿郎壹古道運動:“守衛最后的7公里”
當內地環保人士在為圍海造地、化工污染海域、保存紅樹林鼓與呼之際,臺灣一條不到7公里的古道存留引發了全島保護運動。阿郎壹古道保護承繼“反國光石化”運動,對于臺灣公民環保運動的推動意義已然超越了議題本身。
責任編輯:何海寧 汪韜 實習生 胡清
當內地環保人士在為圍海造地、化工污染海域、保存紅樹林鼓與呼之際,臺灣一條不到7公里的古道存留引發了全島保護運動。阿郎壹古道保護承繼“反國光石化”運動,對于臺灣公民環保運動的推動意義已然超越了議題本身。
“這里是臺灣唯一能對外呼吸的地方。”一位熟悉臺灣海岸現狀的空中攝影師,拍攝完阿郎壹古道,曾經這樣悲愴地形容。
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啟動的環島公路網,已經將臺灣海岸線用厚實的水泥包裹了起來。而如今的阿郎壹古道,正是一個還未封上的缺口。
阿郎壹古道全長120公里。作為16世紀以來的重要陸路交通要道,臺灣當地的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以及阿美人利用這條古道打獵、商貿、婚嫁、遷徙。晚清年間,這里成為臺灣東西部交通最早貫通的官道。
延續幾百年來,先后經歷了中法戰爭、二戰,滿目瘡痍的阿郎壹古道僅存最后7公里,目前是臺灣最早也是尚存完整的古道,守護著全臺灣最后不足5公里的天然海岸線。
然而,2000年,臺灣公路局計劃將環島公路——臺26線貫穿阿郎壹古道,實現近700公里的環島公路的全線貫通。環保團體奮起抗爭,直至今日,這一美麗的缺口幸而尚存。
2011年,阿郎壹古道保護進入最后的“沖刺期”。被屏東縣暫時劃為“自然保護區”的阿郎壹古道,得以在過去一年抵制住了公路開掘機的挺進。然而,這一保護傘馬上就將失去——“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期將在2012年1月失效。針對公路建設的環境評估已再次通過,機器的轟鳴聲已逐漸逼近。
“聽聽太平洋低聲的抗議,請為臺灣最后的海岸線凈土留生路。”一位臺灣當地的環保人士寫下這樣的句子,“路的缺口延續生態和生命的出口,臺灣人更需要的,是心靈的公路。”
當地環保人士在指示阿郎壹古道危險區,這也是反對修路的原因。 (張杰/圖)
半路殺出的高中教師
洪輝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