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論(20110901)
2001年以來的第八次課程改革,打破了以往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壟斷教材編寫的統編模式,改為統一課標之下,放開多家出版機構參與教材編寫,即“一標多本”,被視為一大進步。
責任編輯:陳斌
No.1 教材應該怎樣編
《新世紀》周刊,2011年8月29日,作者:張艷玲
(原文摘編)近期,教育部組織了一場為期兩天的教材修編培訓會。會上,教育部領導明確告訴與會的教材編寫機構,課本修訂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程滲透,并將其寫入《品德與社會》等學科的新課標。新課標是教材編寫的依據。之所以強化,據說是因為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不高,發達地區學生認同感不明確的比例最高,且城市學生比例高于農村學生。但是,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在教材編寫中,讓出版社頗費心思。
一位語文教材出版社老師預計,新編教科書中將會有更多革命小故事、革命詩歌等,由于頁數限制,這將會擠壓外國文學、童話故事的內容。負責地理課本編寫的張老師,初步考慮每個單元都有相應內容的滲透。他說,在自然地理中站在國家認識觀念的角度考慮;講世界地理時,可以強調對非洲的援助,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
出版社的謹慎小心,并沒有讓使用教材的一線老師、學生滿意。一位一線語文老師認為這“有點禍害人”,因為很多孩子對革命題材的文章“興趣不大”,主要是看“比較精彩的打斗情節”。學習王二小、劉胡蘭這類英勇犧牲的故事,引導不好,會讓孩子產生盲目犧牲的沖動。
河北灤平六中教師徐井華在教學中也發現,現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方亞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