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魅力——愛丁堡邊緣戲劇節印象
“我們給任何有故事,并且能找到劇場講故事的人提供舞臺?!边@句話經常出現在邊緣戲劇節組織機構印發的各種免費手冊、年度報告上。這不是美麗的口號而是實情。愛丁堡邊緣戲劇節不設藝委會、沒有藝術總監,沒有藝術上、政治上的偏好。
責任編輯:李宏宇 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實習生 李倩
2011年8月,愛丁堡皇家大道上的每個垃圾筒都變成廣告箱。“258個劇場,21192場演出,607場免費表演”,“人人參與,人人受益”——愛丁堡邊緣戲劇節最讓人驕傲的事實都直白地寫在這兩條廣告語里?;始掖蟮绖t變成無數小劇團的免費展廳,各種怪異造型、海報、宣傳頁,只為讓人走進劇場。
4月,愛丁堡藝術節總監喬納森·米爾斯來北京為藝術節造勢,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把愛丁堡藝術節的成功經驗總結為“小的魅力”:“百萬人口的城市更適合舉辦藝術節,而不是兩百萬以上的。倫敦藝術節沒什么名氣,但愛丁堡的很有名;薩爾斯堡的藝術節也比柏林的有名。”
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前,米爾斯曾向中國文化部官員建議:“慎重考慮一下小城市在藝術節中扮演的角色,它能夠給小城市一種榮譽感,給藝術家新鮮感,推動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多關注中小地方。”
米爾斯說得沒錯。愛丁堡藝術節是愛丁堡國際藝術節、邊緣戲劇節、圖書節、爵士藍調節、藝術展、軍樂節、多元文化節、電影節的統稱。僅邊緣戲劇節上,節日的魅力確實很大程度上是“小”成全的。不僅是城市之小,還有劇場之小、舞臺之小、劇目小、演出團體小。
愛丁堡街頭,戲劇團踩著高蹺貼廣告。在邊緣戲劇節,沒有人把自己當明星、藝術家,他們對自己的定位是表演工作者,不演戲的時候,就去散發傳單,做街頭表演,招攬觀眾。 (南方周末記者 石巖/圖)
“看戲”有時是“演戲”
如果北京、上海辦戲劇節,作為觀眾你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