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自身鄉土的歷史

頃讀王東杰先生《一個中國,“多史”教育》,http://www.zprce.cn/content/62781

心有戚戚!

我是安徽人,記得初中的課本當中有安徽地方史的小冊子,專門介紹安徽的風土物產以及基本的歷史沿革。不過可惜的是,這只是一本課外讀物而已,沒有被納入正式 的中學歷史教學當中,因為不在教學和考試的范圍之內,大多學生特別是鄉村中學的學生基本忽視學習本地的歷史知識。曾經聽說有位桐城籍的學生在研究生入學面 試過程中被問及家鄉的歷史,結果除了知道桐城派幾個名人之外,其它知之甚少。

我們當然不能責怪多數人不能更深地了解本地的歷史文化在學術層面上的認知,但是對生于斯養于斯的土地,最起碼該有基本的歷史認識,如此淡漠地對待本地區歷史 似乎不該是曾經地域文化如此豐富和多元的中國人該有的態度。這種淡漠態度的造因繁雜難辨,既可以說是現代社會日益趨同和世俗化使然,也可以說是一國文化政策的特種傾向有關,其造成的一個結果是豐富多元的地區文化在日益消失。而略作補救的方法似乎不在申請什么非物質文化遺產,把古已有之的地方特色整理好扔進博物院,而是借由人類文化傳承的本能把地方知識納入歷史學習的范圍,如此,地方文化才能真正溫潤一方鄉民。

王東杰先生倡議“一個中國,多史教育”,蓋因為中國是一個多族群國家,而每一個族群皆應有珍藏自己歷史記憶的正當性。一方面是我們看到歷史教科書中某些漢人 敘述主體的傾向導致少數族裔學生的不理解甚至厭倦,另一方面則是區域文化(包括各族群自身的文化)在本地人心中的消退和淡漠。我們應當理解“少數民族”地 區的不理解和尷尬,而王先生提出“雙史”或者“多史”教育則是很好的建議,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多數人對自身鄉土歷史那種逐漸淡忘的趨勢,這種自身鄉土的歷史不僅包括少數族群的歷史和文化,也應包括各地域文化,諸如徽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等等。

我們要尊重地區文化,有容乃大,這是一個大國應有的寬容心態,也正如王先生所說,對歷史層面的考量越豐富,反而使我們對人性的復雜有更多的體會。歷史本是人文學,在一個人際關系日益疏離的社會,也與我們對歷史的遺忘有關。因此我們不僅需要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搞“多史”教育,也應在非少數民族地區搞 “地方史”教育,其實地方史可以包括少數民族的歷史,或許“地方史”更能平衡大多數人的心態,避免敏感的文化神經,畢竟有關民族政策都會引起相關部門審慎 的考量。不管怎么說,,無論是從空間地域來看多元的地區文化,還是從族群的視角來看豐富的民族文化,“多史”教育都是應該提倡,因為歷史的學習是文化記憶 得以遺傳的重要方面。而要從制度政策層面呼應這種多元文化的保存和教育,似乎不應把基礎教育的教材出版定于一尊、統歸一家,正是因為有多樣化的教材才能有 多元文化教育的可能,因此呼吁“多史”教育,不妨也順便呼吁一下“地區差異和教材自主”。

網絡編輯:休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