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窮不能窮藝術節——愛丁堡看戲手記
在國內,為節約成本,裝卸舞臺時間都被普遍壓縮,巡演版一般都做減法——不是理性刪減,而是粗暴拋棄。這對于舞臺劇的普及并非好事。
責任編輯:袁蕾 助理編輯 朱曉佳
中國戲劇在愛丁堡
受“中英文化連線”的邀請,我參加了今年的愛丁堡藝術節。這是愛丁堡藝術節首次邀請中國導演參加觀劇展演活動。于是我得以脫離導演身份,“不負責任”地看戲,聊戲、自由評論。
邀請方“中英文化連線”是“英國文化連線”的中國分支。“英國文化連線”與愛丁堡藝術節淵源已久。
1947年,為了給予二戰后的人們精神滋養,增進歐洲各國間的文化了解,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誕生。“英國文化連線”的主席希尼·紐曼(Sidney Newman)正是愛丁堡藝術節的創辦者之一。
大衛·艾略特(David Elliott)是英國文化連線中國區戲劇舞蹈藝術部第一秘書,我與他聊了愛丁堡藝術節與中國。
“邊緣藝術節”的廣場節目設在“皇家大道”步行街上,街頭聚滿了各種表演、雜耍,路人也可以成為這種廣場藝術的一部分,這讓田沁鑫想起了早年間的北京“天橋”。 (田沁鑫/圖)
田沁鑫:英國文化連線在愛丁堡藝術節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什么?
大衛·艾略特:每年在愛丁堡藝術節上演的戲劇作品不計其數,為了給世界各地參加藝術節的戲劇制作人和演出商一個指導,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每兩年借藝術節的機會推出一次“愛丁堡藝術節優秀戲劇節目展演”活動,精心選擇“戲劇板塊”中20至30部內容、風格各異并具有國際巡演能力的劇目,為參加者提供免費門票,并安排他們與來自英國的優秀戲劇團體、全球的戲劇推廣者和英國文化協會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和討論。
田沁鑫:你們會關注中國嗎?
大衛·艾略特:當然。英國文化連線雖然不具備直接引進中國作品的職能,但是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組委在挑選中國劇目時會征詢中英文化連線的意見。今年的國際藝術節,他們就給國際藝術節的總監喬納森·米爾斯(Jonathan Mills)推薦了中國國家芭蕾舞團的《牡丹亭》和上海京劇院的《王子復仇記》。
我們對中國的關注一直都在。這兩年中國代表有所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的國際地位逐漸提高,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有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項目推廣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