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看中東歐
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俄羅斯——乃至轉型后的中東歐地區的,不僅僅是西方國家,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的媒體和學界談到轉型后的前蘇東地區,也是條件反射般地將它與“亂”、“崩潰”、“衰退”、“動蕩”、“教訓”等詞語聯系在一起。
責任編輯:劉小磊
2004年,《外交季刊》登過一篇文章“一個正常的國家”,作者是學者Andrei Shleifer和Daniel Triesman。他們針對當時西方媒體、學者和政治家將俄羅斯的情況描述得一團漆黑的情況,試圖論證俄羅斯的情況雖然不那么好,但其實也不那么糟,是個“經濟中等、政治湊合”的“正常國家”。之所以那么多人唱衰俄羅斯,大約一則是因為很多人還是把注意力停留在俄羅斯剛開始轉型的那幾年,二則因為蘇聯的歷史地位,人們對俄羅斯的預期太高,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它。
《從“東歐”到“新歐洲”》 金雁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48元
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俄羅斯——乃至轉型后的中東歐地區的,不僅僅是西方國家,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的媒體和學界談到轉型后的前蘇東地區,也是條件反射般地將它與“亂”、“崩潰”、“衰退”、&l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上官蘭雪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