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宋慶齡基金會:“慈善集資”——中國最“富”慈善組織的錢從哪來
一手以慈善之名在民間“集資”,一手通過內部人控制的公司投資、放貸,河南宋基會穿梭于慈善與金融之間。慈善組織異化為金融平臺,誰來監管這個飛速膨脹卻面目模糊的“超級公司”?
責任編輯:曹筠武 肖華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一手以慈善之名在民間“集資”,一手通過內部人控制的公司投資、放貸,河南宋基會自如穿梭于慈善與金融之間。
慈善組織異化為金融平臺,誰來監管這個飛速膨脹卻面目模糊的“超級公司”?
河南宋基會秘書長張悍東,也是“宋基”系公司中最核心的人物。 (資料圖片/圖)
2011年9月1日,《南方周末》刊發《中國最能籌款慈善組織的錢去哪了──誰在控制河南宋慶齡基金會》一文,披露了資產規模近30億元的河南宋基會,十年來一直通過內部人控制的投資公司在當地投資、放貸,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根據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批示,一個包括統戰部、民政廳、金融辦等部門在內的調查組,已著手對河南宋基會進行“深入調查”。同期,國家審計署駐鄭州特派辦對河南宋基會及相關項目的審計也在進行。
而據南方周末記者進一步調查,河南宋基會強大得令人咋舌的籌款能力,與其以慈善之名在百姓中進行的廣泛集資有關。
“他們早已忘記了自己的本來身份,沉醉在這種資金高速流轉的快感之中。”當地一位熟悉河南宋基會的企業人士評價說。
捐贈“資金使用權”
基金發展部會讓儲戶簽署一份《資金使用權捐贈協議》:如果存一萬元,年息15%,協議上只注明,儲蓄者向河南宋基會基金發展部捐贈了1.15萬元的“一年期資金使用權”,本金金額并不出現。
河南宋基會成立于1992年底,最初是由河南省政協辦公廳主管,而非現在的省委統戰部。
一位熟悉河南宋基會歷史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大約在1997年時,當地一個名為許世松的省政府機關“下海”干部,與河南宋基會達成合作,成立了一個名為“河南宋基會基金發展部”的掛靠組織。
當時河南宋基會是一個“沒錢”的清貧單位,許世松的掛靠可以帶來每年十萬元以上的管理費等收益;而許世松方面,則可以河南宋基會發展部的名義,面向社會融資。
許世松從事的是典當、拍賣乃至股票投資等需要現金流支持的業務,成立基金發展部的目的,就是利用河南宋基會的募捐資格,建立一個可以公開籌資的平臺。
在當時,這是非常紅火的一種做法。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央鼓勵農村發展合作基金會籌資進行建設,在這一背景下,從城市到農村出現了數萬個基金會、股金會,其中既有政府部門領銜的,也有老百姓自行建立的,有真正籌資搞建設的,也有吸收存款放高利貸的,魚龍混雜。
不過,官員出身的許世松找了一塊既安全且讓人非常信任的牌子——慈善基金會。
基金發展部成立后,陸續在河南一些地市建立起了河南宋基會分支機構,通過這些分支機構負責人向各地民眾吸收存款。
雖然看起來這些地方是分支機構,但實際上,這些分支負責人與基金發展部主要是一種資金買賣關系,他們用比基金發展部更低的利率在當地吸收儲蓄,再倒給基金發展部,賺取利差。
來自河南宋基會內部和當地企業界的多個消息源均稱,當時社會融資成本較高,基金發展部的募款年息,曾高達13%-20%。
為了要符合慈善基金會的募捐身份,并規避集資的法律風險,基金發展部還設計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他們會讓儲戶簽署一份《資金使用權捐贈協議》。
舉例說,如果吸儲一萬元,年息15%,協議上只注明,儲蓄者向河南宋慶齡基金會基金發展部捐贈了1.15萬元的“一年期資金使用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