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圓,重估家庭的價值
世界性的消費至上文化和個人享樂主義的強化,讓人們更注重自我感受和自我滿足,忽視了傳統家庭觀念和責任道義,中國一部分年輕人所體現出來的性開放和享樂主義,令傳說中自由無比的西方人都大驚失色。
責任編輯:史哲 戴志勇 蔡軍劍
又到中秋佳節,三天的假期讓更多的中國家庭能從容地坐在一起,享受一下家庭團圓的溫馨。幾千年以來,家庭與團圓都是中國主要傳統節日亙古不變的主題。但我國把清明、端午、中秋列入法定假日,迄今才是第四個年頭。這是一個觀念和文化心理上意義深遠的改變,它標志著傳統和家庭的價值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重新肯定家庭的價值,可能讓我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之所以熟悉,是因為在中國古典社會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其社會和國家的根基便是宗法家族制度,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意識形態是一種建立在家庭基礎上的,以孝悌為核心的等級化人倫秩序。家庭和倫理價值是作為天道和宇宙秩序的一種體現而被肯定的。從傳統上我們甚至可以說,中華民族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視家庭價值的民族。
之所以陌生,是因為自清末一百多年來,對于傳統家庭制度的批判和鞭笞幾乎是各種文化革命不可或缺的主題。家庭、傳統總是和專制、權力、虛偽等等裹挾在一起,而自由、啟蒙、文明進步,則是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